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2.
灯下漫读,忽见《服务导报》上的一则消息:盱眙县机关制定勤政考核硬指标.半年工作无突破.“一把手”将下岗。这一消息,委实是对一些无所作为的干部敲响了警钟,这一举措完全合乎当今“快速、高效”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法制日报》载文说,时下有些干部为了出“政绩”,不顾当地的财力物力,搞了许多“脸面工程、“形象项目”。人们称这种做法是“政绩透支”行为。 政绩“透支”是一股歪风,有百害而无一益。为什么有人热衷于政绩“透支”而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政绩“透支”者的“官心”、“官欲”、“官念”太重太强,急功近利,通过“透支”政绩来往  相似文献   

4.
这算什么「政绩」□赵化南提到干部的政绩,人们常常想到有形的东西,譬如说抓了多少大工程,上了多少大项目,而对这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多少实惠,则常常有所忽视。殊不知,有些流光溢彩的政绩,投资巨大,效益甚微,前景暗淡,与其说是“政绩”,莫如说...  相似文献   

5.
袁方 《人大建设》2003,(8):33-33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谷文昌同志不就是因196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东山县考察,看到那里的惊人变化和谷文昌同志的突出政绩后,建议省委对其加以重用的吗?但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干部少而又少,政绩该如何考核?  相似文献   

6.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何使用干部推动改革发展,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最近一位地方领导同志提出:要重用那些政治上强、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的“狮子型”干部。这一形象的提法引人深思,因为现实中,我们或许不缺“老黄牛”式干部,却鲜有“狮子型”干部。  相似文献   

7.
沈泉涌 《当代广西》2004,(15):28-28
某县三年前开展了“三同”活动,要求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要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不少于30天,以体验农民的生活冷暖,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此举赢得了农民的交口赞誉。作为一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一时间得到传媒的广泛宣传,并作典型经验推广。三年过去了.尽管还有少数单位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中提起了“三同”活动.但曾普遍受到好评的这项制度却悄然消失。  相似文献   

8.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然而,在这过程中,也有不和谐音符,某些干部将此作为自己树立政绩、邀功请赏的好时机。于是,城市建设中反复出现的“政绩工程”便向农村转移、到农村“克隆”。  相似文献   

9.
避免对机关干部政绩“误判”田开林在干部考核中,如何全面准确地判断机关干部的实绩,是一项需要用气力的工作。由于机关干部相对党政负责人的实绩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一定要防止简单化的做法,避免误评误判。要避免以开会、发文多少评判实绩。作为联接基层的地...  相似文献   

10.
吉永生 《创造》2002,(3):16-17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评判领导干部能力的大小、政绩的优劣,出政绩不与讲政德并重,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开始变味了,大量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献礼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首长工程、请赏工程、迎检工程可谓泛滥成灾。20O1年8月,北京市在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考试中,就有《论“政绩靠炒”》 这样一道作文题,说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已是多么的迫切和必要。由于炒作出政绩,统计数字、表面文章无所不炒,人们干脆把干部考核  相似文献   

11.
陈雪莲 《小康》2013,(10):6
上期杂志聚焦于"西进干部",即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送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东西部地区间干部交流任职是我国自2006年全面推广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模式中的一种,也是目前来看,相对最有成效的一种。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干部东西部之间异地交流任职既具有锻炼干部、预防腐败的一般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部分——把东部沿海地区剩余的优秀干部资源用以推动西部地区的转型和发展。从实践效果来看,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类型、干部作风、群众意  相似文献   

12.
胡晓飞 《群众》2009,(12):91-91
干部的道德形象,关乎政治视听、人心向背。干部立德.要求有高有低,层次各不相同,但最起码的行为底线必须明确,务必“严防死守”。这条行为底线在哪里?有位中央领导同志郑重提出,干部要坚持“三不”,即“不涉足低俗场所、不追求个人享乐、不追求感官刺激”。笔者认为.这“三不”应成为当前干部的行为底线。  相似文献   

13.
某县三年前开展了“三同”活动,要求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要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不少于30天,以体验农民的生活冷暖,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此举赢得了农民的交口赞誉。作为一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一时间得到传媒的广泛宣传,并作典型经验推广。三年过去了,尽管还有少数单位在工作计划和总结中提起了“三同”活动,但曾普遍受到好评的这项制度却悄然消失。无独有偶,始于某市一个山区小乡的干部记“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四维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现存各种政绩考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干部政绩考核的“四维度” ,分别是 :自身的努力程度、群众的满意程度、目标的可行程度、政绩的可信程度。希望通过这四个考核的维度 ,使干部政绩考核能够准确、科学、可比较、可操作。  相似文献   

15.
许多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了目前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五多五少”现象: 一是对显性“政绩”考核多,对隐性“政绩”考核少。比如财税任务、计生工作等显性指标是衡量基层干部业绩好坏的“硬杠杠”,而干部人品的好与坏,为民办实事的多与少等往往成为干部看不见的“政绩”,难以在考核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基层干部提拔、调动的周期较短,干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干出更多看得见的“政绩”,一些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往往成了干部从政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民主与法制》2014,(19):52-53
2014年6月1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此时距苏荣离赣赴京任职仅一年多时间,成为“十八大”以来第一个被宣布落马的副国级高官。在此之前,包括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宋晨光、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安众、原副省长姚木根三名副省级干部的落马及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17.
考察干部政绩必须实事求是李庆林考察干部政绩是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为干部的选拔任用、升迁降免提供依据,又对干部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因此,对干部政绩的考察必须客观、公正,用辩证的、长远的观点去看、去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在实际工作中,下列倾向应...  相似文献   

18.
政绩考核主要指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科学地考核和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是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干部的基础和前提,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和评价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干部的政绩观和创造政绩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祖言 《今日浙江》2010,(23):40-40
群众喜欢表里如一、言行相符、光明磊落的领导干部。那些轻诺寡信、言行不一的干部,则为群众所不齿。现在,一些干部8小时内和8小时外判若两人,说的和做的形成强烈反差,被群众形象地称为"阴阳人"、"两面人"。这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公信力。这样的干部多了,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政绩本来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陷入了“政绩误区”,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文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要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