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丛坤  王为华 《奋斗》2012,(2):16-17
2011年11月23日,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七项列入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填补了黑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随即,佳木斯市被批复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成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  相似文献   

2.
《支部生活》2006,(8):46-46
中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0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9日是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研究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文殊坊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首届‘文殊坊杯’非遗手工技艺精品邀请展”系列活动在成都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区成都会馆举行。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0个,市级名录1342项,县级名录5076项。同时,我省以连续举办“中国成都同际非遗节”为抓手,使之成为聚集国内外非遗资源、促进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四川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平台与重要品牌,占领了中国非遗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4.
喻丹 《当代贵州》2006,(14):22-25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国务院新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共有31个项目40个保护单位,在31个省市区中名列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贵州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前瞻的视野与超越物质利益的情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热情的心胸与科学专业的精神;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当今社会的文化回归意识与前瞻意识,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人类未来构筑更美好精神家园的呼唤和贡献,是我们对民族、国家和历史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6.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7.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肃北祝赞词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长诗型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8.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肃北祝赞词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长诗型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9.
廖少华 《当代贵州》2011,(16):24-24
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是黔东南最大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州有39项53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我州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风光秀美,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0.
对铜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历史悠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5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不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至今为止,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铜仁地区仅有6个,  相似文献   

11.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贵州侗族大歌既为其一。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一介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有限的笔墨,掀开历史的面纱,探寻那些经过岁月涤荡、至今仍散发人文艺术魅力的巴渝瑰宝。  相似文献   

13.
刘宇红 《党的建设》2010,(10):43-43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打资源牌、走产业路"这篇文章,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支柱产业,努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建设文化大省面临的优势和机遇我省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是历史遗存文化。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其中,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威出土的汉代铜奔马被确认为中国旅游标志。二是红色经典文化。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腊子口战役和奠定陕甘宁边区的南梁革命根据地举世闻名。三是民族民俗文化。香包、洮砚、太平鼓、夜光杯等民族民俗文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1,(3):41-41
截至2011年1月,我国有2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4项。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这是2009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第四次会议,对《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总体评语。红色侗都的每一寸土地都铺满了音乐,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泰宁梅林戏     
正泰宁历史悠久,人文发达,独特地缘,风光秀丽,造就了泰宁独具一格的文化遗存与文化现象。2011年泰宁县整理出版了《守望与传承——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目前泰宁县有非遗文化12个类别,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梅林戏,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新桥大源傩舞、新桥大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9,(12)
<正>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鸿茅药酒作为传统医药大类、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鸿茅药酒配制技艺)榜上有名。早在2009年4月,鸿茅药酒酿造工艺已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1年5月,鸿茅中医药酒文化再次以传统医药类别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以传统医药类别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9.
《实践》2021,(2)
正近年来,兴安盟盟委行署围绕加强兴安文化建设,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建设工作,实行政策性扶持和生产性保护并举,探索项目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相结合的现实路径,推动全盟非遗文化保护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措施多样化、内容多面化的良好态势,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成功申报了兴安盟、自治区、国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独具特色的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长足保护与发展。同时,盟委行署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不断巩固抢救保护成果,着力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和文创产品研发,推动兴安盟非遗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县地花鼓     
南县素有“地花鼓窝子”的美誉。近年来,更因“北有二人转,南有地花鼓”之说而盛名在外。作为湘北土地上的民间歌舞艺术代表,南县地花鼓因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艺术价值,2006年被湖南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