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官员腐败的诸多因素中,官员腐败被发现的概率是重要的因素。通过经济学的分析,验证监督要素对官员腐败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干预、遏制和惩罚腐败的政府和公众监督的合围策略,以法制建设、部门监督、公开透明的官员管理体系、新闻媒体攻略和群众举报等途径,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展开,农村"村官"腐败现象也开始呈现愈演愈烈态势,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阶段农村大量滋生的"村官"腐败现象,是村民自治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型腐败,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缺失和法律法规缺陷等制度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治理新形势下的"村官"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绝不应机械照搬反腐败的传统经验做法,而是要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以完善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机制为核心,以有效推进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重点,以制度法规体系建设为保障,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村官"腐败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遏制腐败与加强监督的关系;第一方面,论述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第二方面,论述了腐败产生的严重后果;第三方面,论述了本文的中心观点:遏制腐败的关键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并分别就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分析腐败成本的目的在于要使腐败真正成为一种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甚至是无收益的行为,从而有效遏制腐败的蔓延。遏制与惩办腐改,要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办力度,增加腐败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彻底清缴非法所得,不使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占便宜;强化监督制约,使腐败行为难以得逞;健全法制,完善规章,使腐败行为无隙可乘;引入利益机制,减少腐败诱发因素;加强廉政教育,构筑源头反腐防线。  相似文献   

5.
"微腐败"是一种公权乱用行为。销售企业基层"微腐败"主要是指企业员工违反制度规定、个人违规违纪,利用公司业务渠道、岗位职权、机会等谋求私利的行为。基层"微腐败"问题虽然小,却能给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造成极大影响。文章梳理了基层"微腐败"现状及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开展有效治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做实思想教育、强化制度执行、严格监督检查、坚持从严处理、做好廉洁表率、强化警示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基层腐败的若干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败的过程中,单纯的惩处高官腐败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群众感觉到的官员腐败问题,而与群众接触紧密的基层,其腐败危害之大,负影响面之广,令老百姓深恶痛绝,所以在不放松查办高中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基层腐败,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基层腐败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采取各种方法去遏止、预防和打击基层腐败。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村干部腐败状况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当下村官腐败情况,将村干部腐败类型分为经济类腐败、政治类腐败和道德类腐败,进一步指出腐败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人身依附关系破坏了乡村政治生态、家族意识主导下的乡村治理为腐败埋下隐患、利己主义至上成为村干部腐败诱因、监督体系不健全为腐败滋生提供沃土。通过对村干部腐败类型和生成机制的探究,指出依托“互联网+”加强村干部监督、推行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共同治村、地方政府为村干部设置专门公职岗位是当下治理村干部腐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抵御腐败的意识和能力是基层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基层领导干部腐败抵御力包括思想防范力、是非识别力、权力约束力、自我警示力和行为控制力。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增强抵御腐败的意识,而且还要掌握腐败抵御力在实际领导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方法和艺术。  相似文献   

9.
论立法腐败     
立法腐败是立法中的“设租”行为。立法腐败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损害了人民政权的合法性,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要通过构筑违宪审查制度;实行开门立法,建立民众参与机制;推行立法回避制度,建构遏制立法腐败的程序性屏障;放宽新闻审查制度,加强新闻媒体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宣传和监督等途径预防和治理立法腐败。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一直以来有"女性清廉论"和"女性腐败论"等争议。基于9238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性别因素不会影响腐败金额,但对贪污犯罪女性犯罪嫌疑人会显著增加其犯罪次数,对受贿犯罪女性犯罪嫌疑人会显著减少其受贿次数;同时还发现对女性犯罪嫌疑人更容易使用非逮捕措施。对此,应当从中立视角来看待性别对腐败犯罪的客观影响,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不应当对女性干部有所"疏漏",对男女腐败犯罪行为应平等使用强制措施,加强女性职务犯罪特征研究,以提升腐败惩治和预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整治腐败 重在以法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难治 ,根本在于腐败与权力紧密相联。权力腐败是腐败的核心问题。以法治权是遏制腐败最有力的手段。它包括完善反腐败的立法 ,严厉惩处腐败行为的司法 ,以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同时 ,提高干部懂法、用法的能力 ,保证司法清廉是以法治权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腐败产生的根源及其遏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腐败产生的具体原因是新旧体制转轨,市场机制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及执法中存在问题;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强化对权力的制约、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是遏制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腐败犯罪数量突升,大案、要案居高不下;犯罪主体年轻化,领导干部涉案多;贪污受贿犯罪为主,窝案串案比例大;犯罪领域众多,后勤基建成高发区。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原因,也有高校内部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监督严重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采取多项有效的防治对策,才能遏制高校腐败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新形势下做好预防腐败工作,要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预防腐败工作的关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从源头上拓展农村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5.
剖析了权力腐败存在的根源,提出了监督与制约权力腐败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反腐倡廉,加强党风廉正建设,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从整肃吏治腐败着手,通过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形成权力制约上的新机制,使人不能腐败;以健全法制为保证,把廉政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人不敢腐败;以监督到位为关键,形成环环相扣的严密网络,使人不会腐败;以廉政教育为基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使人不想腐败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治理吏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确定转型期中国政府面临的腐败困境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腐败难题的原因:公共权力自身的特性、政府运作方式、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等,并提出了应对腐败难题政策选择:分权和民主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和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监督和惩罚机制、对公务人员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警察腐败在我国还普遍存在,导致警察腐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道德上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和道德信念危机、道德人格异化、道德心理失衡。预防警察腐败,除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外,还必须提升警察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起到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田雨杰 《理论前沿》2003,(20):36-38
在总结以往反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从行贿者、受贿者、权力监督者三个层面探索当前滋生腐败的社会根源,认为金钱、美色等贪欲只是当前腐败的外在诱因,而以儒家人伦观为道德核心,以“差序格局”为人际模式的熟人网才是转型时期中国腐败难以根除的深层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腐败的滋生蔓延既与诱因、机会和成本等密切相关,根本上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加强预防制度的建设,是防腐于未然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着力构建抑制腐败诱因、减少腐败机会、增大腐败成本的相关制度,堵塞腐败发生的制度漏洞,切实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