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大帝对坎特米尔亲王讲的这句辩驳之词被铭刻在他的传记的扉页上。彼得大帝时代让他焦心焦首的俄国的地缘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出海口问题。彼得的方方面面活动无不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并且在具体地区,彼得还根据不同的地缘政治态势采取具体的地缘政治应对策略。本文将具体论述彼得在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进行的北方大战中、及在向东方的扩张中采取的地缘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率领250多人,到西欧作了一次长期的考察旅行。考察期间,他使用化名,先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匠,又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他虚心好学,千活很卖力气,经常向人请教造船的知识。后来到普鲁士学习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1698年,彼得回到俄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他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促进了俄国冶金、造船和纺织工业的发展:修筑道路、  相似文献   

3.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是近代最后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无政府主义者,俄国和欧洲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克鲁泡特金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管任沙俄军官,后离开军职,潜心于地理学研究,一度成为颇有声望的地理学家。七十年代初,他受西欧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此后,他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无政府主义活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际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主要活动家。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在一块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土地上,有时会出现一些野蛮的开拓者。旧事物竭力要保全自己,不惜以野蛮的方式迟滞开拓者的前进,而开拓者则以野蛮对野蛮,在历史上留下一些令人错愕的足迹。俄国的彼得大帝在其不断开拓的一生中,常常有以野蛮手段开拓文明之路的表演。这位皇帝强调贵族对国家应承担义务,这本是一个国家的既得利益阶层理所当然的事,但俄国历代沙皇强调的却是贵族的天赋权利,现在彼得反其道而行之,自然遭到贵族们自觉不自觉的反抗。彼得的“野蛮改革”早在“胡子风波”中就已经令国人难以忘却了。那是贵族们为沙皇祝捷的大会上,沙皇突然要来一把剪刀,亲自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  胡君 《法制博览》2008,(18):12-13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  相似文献   

6.
1917年的俄国革命改变了俄国的国家制度,但并没有消除腐败。腐败随着中央监控放松,执政阶层掌控的物质资源的增多,市场因素的渗透而日渐严重。造成苏联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对腐败认识的局限、在处理腐败案件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市场因素的渗透以及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梁强 《南风窗》2008,(1):76-77
如果普京成功地在俄国建立起一套稳固长久的体制,这一体制不再需要某个强力的领导人来维持,而是能够自己独立运转,那么时代就会给他应有的荣耀和赞誉。反过来,如果普京个人强大的权势最终损害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那历史会给他另一种评价。  相似文献   

8.
不死的俄国     
顾文豪 《南风窗》2010,(19):111-111
<正>1945年9月8日,带着冬天的衣服,瑞士小雪茄和帕斯捷尔纳克在牛津的姊妹们托他带去的鞋子,以赛亚·伯林终于回到了莫斯科。他一直巴望着回来,可临到启程,却又满怀焦虑——苏联人会把他逮捕并扣留吗?伯林反复做着被捕的噩梦,恍惚中他告诉自己,要是果真这样,那就开枪打死自己。从种族上说,伯林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而是犹太人,在俄国社会这一区别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9.
刘斌 《南风窗》2010,(25):12-12
<正>托尔斯泰和俄国革命,这是近百年来的一个经典的命题。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的人所指的革命显然是十月革命。其实,托尔斯泰和俄国革命本身毫无关系。托尔斯泰不想革命,与革命这个词本意上的行动风马牛不相于,他的周围没有出现过俄国的革命者,甚或是俄国革命的先驱者。他所能接触到的最具"革命思想"的人当算高尔基了,可高尔基也毕竟不是无产者眼中最标准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10.
一年好时光     
杨晓春 《南风窗》2008,(3):95-95
彼得·梅尔老头善用归纳法,他对普罗旺斯用一句话简单加以概括:"普罗旺斯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呆得舒舒服服的地方。"我看着电视里由彼得小说改编过来的《一年好时光》(A Good Year)里灿烂的法国南部阳光,又浮现出在卢马朗阳光下和彼得一起早餐的时刻。那是很愉快的时光。吕贝隆山区9月的阳光下。彼得  相似文献   

11.
於兴中 《南风窗》2012,(17):98-98
极少有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做了行贿的事而同他断绝关系,但如果朋友被证明是小偷或者强盗,大概没有人愿意同他继续交往,除非他们同是杀富济贫的梁山好汉。然而,行贿和偷盗本是同一类型的劣迹,为什么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会如此悬殊?在当今中国,腐败已不是关乎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关乎"全民"的日常生活写照。并非所有官员都腐败,但腐败确实普遍存在。它像福柯眼中的权力一样,不是高高在上,只有高层领导才会腐败,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从上往下,干部商人,医生学者,三班衙役,城  相似文献   

12.
就在73年前,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告诉我们,俄国的工人农民已经夺取了政权并正在建设一个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第一次不是少数人,也不仅仅是富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而是真正的人民,即广大劳动人民自己在建设一种新的生活。" 他要求我们,"美国的革命工人……作为美帝国主义毫不妥协的敌人发挥着异常重大  相似文献   

13.
吹牛的极致     
我所佩服的吹牛家,首推德国的米希豪森。他是一位男爵,生于1702年,在俄国军队服役时,曾和土耳其人打过仗。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必须依靠自己的公信力巩固政权.他认为,执政党公信力就是执政党通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说服力获得人民政治信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民对执政党的自愿服从、衷心支持和拥护.他从苏维埃俄国的实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信力建设进行了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     
《南风窗》2011,(10):13-13
彼得雷乌斯出掌中情局4月28日,奥巴马正式提名现任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接替预计将于7月1日转任国防部长的帕内塔,出任中情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四星上将,先后毕业于西点军校、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是反思越战。2004年,他率领101空降师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开展战后重建,赢得白宫认可,之后一路升迁。2008年11月,他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因  相似文献   

16.
不灭的篝火     
一个美国人的发现半个世纪以前,一个美国人穿越大半个中国,从散发着腐败气息的大都市来到中国的西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镇——吴起镇,他惊讶地发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人的另一种生活,发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他也许是第一个从客观角度来观察并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的外国人。在1937年版的《关于特区工业》一书中,斯诺描写了陕甘宁边区工人的状况: “他们有俱乐部、学校,极大的  相似文献   

17.
我幸亏没有     
陈鲁民 《法制博览》2008,(24):11-11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多数是不喜欢腐败的。但许多中国人一旦自己有事,首先想到的便是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当真既不吃请也不收礼,恐怕不少人就会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的事到底办不办得成。  相似文献   

18.
最大的犯罪--腐败威胁着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腐败的冰山 按俄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主席亚历山大·古罗夫的说法,把世界各国按腐败程度排名,俄罗斯紧随津巴布韦和尼加拉瓜之后位居第82.在俄国,腐败成为最大的犯罪.它已颇具规模,威胁到国家利益.俄每年至少要揭露出2000起官员收受贿赂事件,这已经是不小的功绩了,因为揭露腐败是异常复杂甚至危险的事情.但这还只是冰山的一角.  相似文献   

19.
三、梅茹耶夫的观点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B M 梅茹耶夫首先谈了对霍布斯鲍姆的看法。他认为, 霍布斯鲍姆是个出色的历史学家, 但却是个肤浅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看来, 霍布斯鲍姆在访谈中所谈的东西, 总的来说, 都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在俄罗斯, 人们对霍布斯鲍姆所涉及的问题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向霍布斯鲍姆提出的问题比他的回答更有意思。梅茹科夫认为自己既不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拥护者, 也不是其反对者。他认为, 马克思主义, 确切地说, 马克思, 在俄国从来就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过。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俄…  相似文献   

20.
腐败根源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理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相当多的学者加入到腐败根源的探讨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现将十年来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