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赵瑞芳 《思想战线》2005,31(4):22-25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任何纪念活动都不仅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的辉煌,而是为了新的发展,为了超越。纪念郑和既要看他的历史功绩,弘扬其民族精神,更应扩宽眼界,分析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对亚非各国的出使任务,除了明初所具备的经济、政治的因素外,还与郑和本人所具有的非凡军事才能及船队强大的武备力量的保证作用分不开。从1405年到1433年二十八年里,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海上远航,突出地反映了明初海上的军事力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明代海  相似文献   

3.
木舟 《思想战线》2003,29(1):136-137
一、会议概况由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郑和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昆明郑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2年 12月 10日至 12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包括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中国学者和来自英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伊朗、喀麦隆等 8个  相似文献   

4.
郑和救灾     
阿林 《中国减灾》2008,(11):50-50
明朝初年南京曾经历地震高发时期,当年航海家郑和曾在南京指挥过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5.
郑鹤声先生搜集研究郑和的资料凡数十年,早在四十年代即有《郑和遗事汇编》之辑(1948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近年复与郑一钧同志合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内容较前书更加扩大增益。书分三册,上册已于1980年由济南齐鲁书社出版。上册辑录的是郑和家世、生平和时代、郑和出使的历史背景、人力组织、物资配备以及航海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其取材范围,不仅包括了世所习知的记述郑和下西洋或明  相似文献   

6.
《时事资料手册》2005,(4):87-88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5,(16):1-1
600年前,一位名为郑和的人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探索与交流之先河。他所开创的“海上丝路”,绵延至今。中国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就此认识了一个全面的中国。时光荏苒,2005年7月11日,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历史意义之后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郑和是中国明朝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次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壮观之举,使中华民族的和平、文明形象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决定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非同寻常的波澜壮举郑和,云南晋宁人,回族,原名马三宝。有传说认为,他的第三十七世祖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少年时,家道中落的郑和被送到北平燕王朱棣…  相似文献   

9.
肖宪 《思想战线》2005,31(4):17-21
开展和平外交,是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和活动.郑和船队尊重各地习俗,礼待各国统治者和人民,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开展平等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建立.郑和下西洋忠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05,(8)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只要是能和郑和沾上边的地方,都掀起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而南京作为国内与郑和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更是早早就高调宣布,将投资4亿多元,整修市内与郑和有关的遗迹。为让“郑和”成为各区的名片,从而能积极带动所属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南京的下关、白下、鼓楼等区更是早早动手,争抢“郑和”,各显身手。  相似文献   

11.
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受明成祖朱棣派遣,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远航。此后二十八年,他共七次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沟通了海上“丝瓷之路”,扩大了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船队的航程之远,历时之久,船舶之多,气魄之雄伟,组织之严密,技术之先进,影响之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首航比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早八十七年,比奥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  相似文献   

12.
老陋 《今日民族》2004,(6):56-59
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中央决定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在全国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我国正式开始举办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际,作为郑和的家乡的一份民族性期刊,我们登载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来探讨和回顾中国航海的辉煌历史,这是一件令人激动和振奋的事。  相似文献   

13.
徐年瑞 《友声》2005,(2):20-21
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地区的人民 ,十分喜欢中国瓷器 ,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 2 0 0 2年文明古国埃及从中国进口瓷器占埃及全年进口陶瓷的 96%。把中国瓷器和这些地区的人民紧密连接的使者 ,就是 60 0年前的郑和。今年是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下西洋60 0周年。公元 1 4 0 5年 (明永乐三年 ) ,郑和及王景弘等带领官兵 2 78万余人 ,船舶 2 0 0多艘 ,从苏州启航至福建 ,扬帆出海。1 4 0 7年 (明永乐五年 ) 1 0月回港。以后又相继出海 ,到 1 4 3 3年 (明宣德十一年 )历时 2 8年 ,共出海 7次 ,到达马来半岛以东、苏门答腊地区、印度洋、阿拉伯地…  相似文献   

14.
郑和出使东西洋各国的详细档案资料,已被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马欢、费信和巩珍等人在所留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中,对郑和首次下西洋具体日期均未作详细记载。包括郑和在太仓与长乐亲自所立之碑,七次下西洋虽有案可查,然而也仅仅只有年月,缺乏准确的开洋之日子,可供后人稽查。因而,后人在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时,对郑和舟师首次扬帆开洋的具体日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国内外许多研究郑和下西洋的专家学者对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年月,大多给出了界定。就笔者手边资…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郑和研究会在云南大学成立暨第二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召开@姚继德  相似文献   

16.
再访马六甲郑和遗迹梅日新1994年12月我再次参观了马六甲郑和遗迹。从吉隆坡到马六甲约150公里。我们乘坐小汽车,沿着宽敞、整洁的高速公路,以高出100公里的时速疾驰。公路两旁风景秀丽,一排排茂密的油棕树和橡胶树,随风摇动,象碧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17.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一四○五——一四三三年间他七次下西洋,统率大小船舶共一千四百多艘,先后到达亚非三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颇为动情地描述道:“当世界改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即十五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的确,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最先做出了彻底改变世界的“地理大发现”的人应该是中国的郑和而不应是意大利的哥伦布。须知从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率领一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庞大船队,“鲸舟吼浪,远涉洪涛”,七下西洋(现在的南洋和印度洋一带…  相似文献   

19.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早在永乐、宣德、成化年间,明王朝君臣之间就有过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郑和历次出使西洋耗费钜万,对国家经济却不见有益影响上。成化中,车驾郞中刘大夏更是激烈抨击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为此,他把明朝府中所藏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付之一炬,绝后人效仿。人此有关郑和出使西洋的记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仅《明史》、《明实录》有所存录但却既少且略,又偏重于记载出使西洋的政治原因和成就,难以窥视郑和下西洋的全貌。那么,郑和本人是否有经济意识?他七下西洋,在完成明王朝的政治外交使命外,是否进行过贸易活动?是否为明以后对外贸易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问题,不可能在封建正统史书中找到满意的答案,只能求助于非正统的私家著述了。  相似文献   

20.
池敬嘉 《台声》2004,(12):74-76
历史的必由之路 正如郑和所指出的那样:"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的这句至理名言,既是他屡下西洋的切身体会,又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殊为可惜的是,郑和的这句至理名言,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