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强 《黄埔》2013,(5):71-71
李正义,湖南湘乡人,生于1911年11月,现年102岁,黄埔高教班十一期毕业。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远征军滇西反攻战役等。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第十六军官总队担任区队长、中队副、上校中队长,昆明市晋宁县副县长、警察局长等职。1949年参加卢汉将军领导的云南和平起义,1957年被错判,1980年平反,后退休,现居住在昆明市龙泉路文  相似文献   

2.
湘埔 《黄埔》2014,(3):70-70
王光亚,1914年2月出生,今年100岁,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工兵科毕业。参加过昆仑关会战,之后又参加远征军进入野人山入印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携家眷回乡经营小商店,公私合营后入长沙饮料厂直至退休。  相似文献   

3.
孙宝礼 《黄埔》2008,(3):115-115
倪光先生和我是西安王曲黄埔第七分校十七期的同学。在抗日战争年代,倪光担任陆大参谋班的教育副官时,我们就有过交往,后来我们同时投考到七分校,他被分配到特科总队任通信兵,我和杨基庆同学被分配到十三总队。我们曾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练兵习武,一起修马路建营房,我们穿着草鞋、吃着扛子馍一起在黄埔军校中成长。抗战的后期我们又同在重庆大坪军委会干训团一起学习。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到东北行营,还同在第四处当参谋。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3,(5):4-41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群体。当年,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满怀救国救民的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走进了黄埔军校;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他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近暮年,期盼统一。他们用壮举彰显了中国军人的本色,用热血诠释了黄埔精神的真谛,用生命书写了人生的传奇。  相似文献   

5.
吴汝棣  朱春秀 《黄埔》2009,(5):29-29
吴乐忠老先生,虽年已94,但体格硬朗,思维清晰,风采飘逸,浓眉下一双有神的眼睛,时不时地望向远方,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度。他是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八年抗战时期,转战南北,险些丧生。叙及往事,时悲时喜,无限神往。  相似文献   

6.
王丰艾 《黄埔》2010,(4):28-28
照片中这位老人叫王兆澍,黄埔军校二十二期一总队步科毕业,江苏镇江人,现居天津河西区。  相似文献   

7.
正王英泽,生于1914年12月,今年100岁,湖南澧县人,毕业于黄埔七分校十期。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正在读书的王英泽报国心切,毅然要求上前线打日本鬼子。但由于要把书读完才能走出去的父命难违,一直到1934年他才来到宋希濂的部队参加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时,他已经是一名少尉排长。面对侵略者,王英泽作战英勇,无所畏惧,后来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1938年他已升任上尉队长,受令在山西中条山区组织小股部队开展抗日游击战,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3,(6):30-31
70年前,他是浴血常德的抗战士兵;70年后,他身披袈裟在昔日战场古寺为战友超度。  相似文献   

9.
薛驹 《今日浙江》2010,(17):28-29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很深。回想当年残酷艰辛的岁月,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王时燕 《黄埔》2010,(6):30-31
我的父亲王认曲,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户农家,青年时满怀革命理想,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历任连、营、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黄埔军校十三期第一总队少将总队长、军政部第六补训处处长、陆军暂编第一师中将师长。后因“反共不力”等罪名被撤职关押、身陷囹圄。抗战胜利后,父亲应同为黄埔一期生的同乡杜聿明之邀赴沈阳,任东北保安司令部中将高参。  相似文献   

11.
贾晓明  胡静华 《黄埔》2009,(1):24-26
彭猗兰老人1908年生于安徽芜湖,1925年进入广州中山大学学习,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彭老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教导员。后随林伯渠同志至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撤出南昌后,彭老随领导同志转战广东,经香港、去上海、西安等地继续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后任国务院干部,现已离休,在家安度晚年。彭老是现在极为少数、依然健在的八一南昌起义亲历者,虽年逾百岁,但依然体格硬朗、精神矍铄。采访期间,彭老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八一南昌起义前后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2.
张何平 《黄埔》2008,(1):24-25
也许对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是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对海峡两岸的黄埔军校校友而言,抗日战争并不遥远,他们的记忆中更没有忘记。当年,他们和全中同军民一起浴血奋战,在中华大地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篇。抗战是全中国人民的壮举,也是黄埔军校师生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13.
刘俙  禹云裘 《黄埔》2006,(1):45-46
2005年的中秋节,由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主办、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协办的“勿忘国耻,中秋为抗战老兵送团圆”大型公益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如期举行。500多名自愿报名的爱心人士和亲历过抗战的黄埔老兵代表一起,在欢乐和鲜花中度过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中秋佳节。策划中秋之夜,家家欢聚,户户团圆,吃月饼,赏月色,共享安宁幸福。但2005年的中秋节很特殊,恰逢“九一八”事变74周年纪念日。74年前,蓄谋已久的日寇向我沈阳驻军发起突然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其后的14年中,日寇占我土地,杀我同胞,掠我资源,中国人民陷入了血雨腥…  相似文献   

14.
忆张勤老人     
戴鸿发 《黄埔》2010,(2):26-27
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张勤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自从1989年我到市同学会办公室工作开始就与他熟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且比较注意保养,所以当2009年12月14日,他病逝的噩耗传来,我好久都没有缓过神来,记得他逝世前几天还与我通过电话,聊了许久,没想到短短的数天后,斯人已逝,相隔两重。  相似文献   

15.
京埔 《黄埔》2010,(6):29-29
九九重阳节前夕,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响应首都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的号召,结合本市黄埔同学的特点,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九九重阳黄埔老人谈养生"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6.
赵国荣  李潭桂 《黄埔》2014,(1):75-75
正我叫李潭桂,1912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龙川县,少年时入读佗城学校至高中毕业。为了生计,1931年春节过后,到上海一间洋行打工。我到上海的第二年,淞沪抗战爆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将士伤亡很大,军用卡车一车一车将尸体运走,大街上很多伤兵等待包扎,大量青年加入抢救伤兵的行列中,上海民众与各地民众包括外国友人一起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  相似文献   

17.
陕埔 《黄埔》2013,(6):64-64
尹士悦,1913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36年.在山东齐鲁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尹士悦得知黄埔军校招生。随即报名,通过考试后成为黄埔军校十期生。1938年开始,尹士悦先后在广西柳州和云南昆明学习飞行.两年后前方需要领航和轰炸员,尹士悦又被安排到“侦炸班”学习。1941年毕业时,成绩突出的他被分配留校,拟任教育副官。但尹士悦认为好男儿应该奔赴抗日最前线,于是主动请缨去空军部队.上抗日的第一线。得到批准后,他随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担任轰炸员,实现了“奔赴抗日战场”的心愿。  相似文献   

18.
苑生  刘燕 《黄埔》2010,(1):31-31
彭猗兰,1908年生于安徽芜湖,今年已是102岁高龄。她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教导员,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是今天还依然健在的亲历者之一,本刊曾在2009年第一期上发表过她回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文章。在2010年元旦前夕,本刊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去看望了这位百岁黄埔老人。老人见记者来访,非常高兴,脸上泛出和蔼可亲的红光,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前夕,在襄城县政协赵连群副主席的热情协助下,记者如愿采访了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耿谆。采访虽然短暂,但在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以来的无数次采访中,这次采访是最令我感动,最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3,(1):45-45
黄静汶,1911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湘阴县高坊乡。父亲是老同盟会员,开明进步,具有强烈的民主爱国思想。二哥黄文闿,很早就从事革命活动。在革命氛围浓厚的家庭熏陶下,黄静汶从小就立志为争取人人平等的新社会而奋斗。1925年,她经过二哥的朋友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随着北伐运动的发展,湘阴县成立了工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