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伴随西方文明而出现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使用过法治一词。管仲认为:“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以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这里的法治,法者是君主,目的是使民  相似文献   

2.
清代温病大家吴瑭著<温病条辨>,该书遥秉<内经>,发岐黄之术;承于<伤寒论>,扬仲景之学;导于叶桂,兴温病学说.用药之精,配伍之妙,堪为一代宗师.他非常注重性味结合,尤其是辛凉法的应用,更可效法. 辛凉法是使用性味辛凉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疾病而适当配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由此看出,辛凉法主要用于风热、温燥、火热等.<温病条辨>辛凉法的应用,可分为辛凉苦甘、辛凉甘寒、辛凉芳香、辛凉淡渗、辛凉辛温,兹浅析之.  相似文献   

3.
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是我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所必须。当前在我国的社会矛盾中,民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政府供给能力偏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化解社会矛盾必须着力于矛盾生成的源头,保障“四权”是维护人权的关键环节。社会矛盾的化解离不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一要保障多种表达方式的实施,二要保障不同意见的顺畅表达,三要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理性的讨论有利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只有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媒体低俗之风的蔓延之势令人堪忧,而低俗标准的难以界定成为抵制媒体低俗之风的障碍。低俗既属于道德范畴,也是一个法律概念。低俗内容应包括:侮辱、诽谤.揭人隐私;淫秽、色情,暴力、凶杀等不良信息,前者是对名誉权的侵害,关乎新闻法制的发展,后者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规范媒体低俗之风,除了媒体自律之外,加强相关立法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商品本身需要包装,包装的作用是在流通过程中保护商品,方便运输,促进销售。然而,越来越严重的商品过度包装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同时还助长了奢侈浪费、贪污腐败之风。因此,应确立界定过度包装行为的判断标准、制定生产者责任制度、明确处罚方式、加大监督力度,以遏制商品过度包装之风。  相似文献   

6.
1927年,爱国将军冯玉祥又入主开封古城,不久即下令:所有军政公教人员及学生一律不准坐洋车,以倡勤俭之风。  相似文献   

7.
游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从法史学的视角观之,游侠缘起于社会变动和复仇之风,且随着国家权力集中化逐渐发生了变迁,因其自身的弱点及国家的严密控制致使产生异化并直至消亡。游侠在法律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私力救济,私力救济的扩张在现代社会仍有必要。从法社会学和法律文化的视角观之,游侠与社会法制状况密切相关,游侠之出现是对于社会普遍不公正的一种补偿和对抗,侠文化可以透视出民间百姓大众的法观念,侠义精神是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基于此,对游侠的研究对于考察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安郑氏喉科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流派。郑氏喉科总结咽喉温热诸病的共性规律,以“风”命名咽喉温热诸病,提示“风”邪为喉风的共性病因;遵从《内经》“风”邪“辛凉而散”治则,将“以甘缓之”优化为“兼养阴以制之”,形成了涵盖喉风的喉科疾病命名方法和因机证治相一致的“辛凉养阴学说”;其“养阴”具有驱邪泻实、制约辛味药辛散太过、防病传变和补阴护津的四重作用,彰显了“以养阴为贵”的治疗学特色。治疗喉风的辛凉养阴法是继辛温发表、苦寒清热的治法创新。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中共夹江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人民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力兴学习之风,力倡团结之道,力求勤政之实,力讲廉洁之效,力图为民之谋,以个性化发展理念和举措,做好经济发展“五篇文章”:围绕“瓷”字做文章,发展陶瓷及配套产业;  相似文献   

10.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凤”,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反特权反特殊化,是解决“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铺张浪费都是特权思想的表现,是从特权和特殊化中滋生出来的。据报道,有些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费用支出等职务消费挥霍无度,有的地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这是领导干部搞特权搞特殊化、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有着丰富的学风理论 ,邓小平提倡的学风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求真之风、务实之风、尚学之风、面向群众之风、面向世界之风和民主之风。邓小平的学风理论在历史上 ,尤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全面和深远的影响 ,对今天中国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药之名称,首见于李东垣著作,指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川芎、藁本、荆芥等味薄气轻,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味.如<脾胃论>:"如脉弦者,是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半截……"[1]李东垣善用风药,已形成临床特色之一.如一般皆知风药可以升阳、解表,而东垣运用风药疏肝,可谓见地独到.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理论阐述,以致知之甚少,不利于广泛应用,故笔者就此试作论述,以阐明风药疏肝的理论依据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全区各级统战部门要进一步践行郭声琨书记"戒骄、戒懒、戒空、戒虚、戒假、戒奢"指示,大兴爱岗尽责、狠抓落实之风,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之风,以人为本、真诚服务之风,民主团结、广交朋友之风,注重学习、深入调研之风,严格自律、情趣健康之风,为开创经济统战、文化统战、和谐统战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中的优势和作用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件。1960年毛泽东首次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新时代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要求认真梳理其逻辑生成,切实把握其机制理路,深刻理解其时代价值。从逻辑生成看,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指南;从机制理路看,政策从设计到落实的三维机制都以调查研究为基;从时代价值看,新时代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5.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文承上段在表之温邪挟风,治用辛凉轻剂加薄荷、牛蒡之属,以透风于热外。否则,风温阳邪化燥伤津,就将出现本段所述之变化。但其中“水主”作何解释?各  相似文献   

16.
庐山会议后,以“共产风”为主的“五风”愈演愈烈,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在毛泽东看来,信息渠道不畅,全党认识不统一,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没有得到大力倡导,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深层原因。他认为全党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他的倡导下,1961年全党很快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此次调查研究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切实贯彻群众路线,抓住调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就领导干部的学习问题发表专门讲话,对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都作了深刻地阐述,并特别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这一重要讲话,实际上是对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的动员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大兴学习之风,要树立四种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现阶段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解决“四风”问题成为主要任务。统一战线工作是特殊的群众工作。在扩大共识,发扬民生,加强联系,照顾利益方面体现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痛风多系沉疴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安徽名医汪昂于《本草备要》中首倡治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69页)。具体地说,因于气滞者,当补其虚,泻其实,升其陷,降其逆,通其滞,使其气顺;因于痰阻者,当清其痰,疏其气血之通道;因于风邪者,当搜散外风,平熄内风,除病之源:因于湿邪者,当或表散,或渗利,或健脾,以袪其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司法文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所谓,善其法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其法者"师勤而功半".在司法文书语言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讲、评、练三管齐下的教学方法,即以讲解为基础教学,使学生首先在理论上对司法语言及其语体风格有初步认知;然后,再以评析范文为语言训练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进一步明确认识司法语言;最后,通过语言应用练习和教师讲评,在巩固司法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语言应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