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据《参考消息》报道,迪克西使团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最高层接触的美国官方组织。它是由美国官兵组成的一个小兵营,是美国派到延安的军事观察团。它于1944年来到延安,于1947年解散回国。它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高层接触,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早了28年。今年8月,使团成员  相似文献   

2.
1944年,正当欧洲开辟反法西斯侵略第二战场,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人陆续汇集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准备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前夕,一个名叫哈里森·福尔曼的美国记者也来到延安,他实地探访建在延安宝塔山南凹里的一所特殊的日本战俘学校,以及由该校为主体成立的在华日年人民解放联盟组织成员。他直接与这些从前线被俘后送至延安教育的众多日本士官对话。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的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从1925年到1970年,她曾6次访问中国,出色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和她谈话时,首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内容后经整理,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1946年8月6日,雨后初晴,万象更新,延安杨家岭宁静、清爽.下午3时许,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北关美军观察组大院里乘坐一辆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大都听说过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期·斯特朗和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但很少有人听到过另一位美国朋友——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的名字。 1896年,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的家庭。1927年他来到中国。那时,他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员,满怀着某些白种人的偏见。他曾傲慢地写信给家人;“最有效的政策是给中国人一个教训。” 10年以后,他学会了讲中文,并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为柳亚子重写的一首写于1936年的词《沁园春·雪》,在重庆产生巨大反响,引起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6.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是建国30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入首次访美。邓小平在华盛顿期间,美国进步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交给邓小平一封自己珍藏了42年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的信。故事还得从三十年代说起。埃德加·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时,采访了中央红军和党的许多领导人,因当时朱德、刘伯承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仍在长征途中,所以,他离开陕北后,希望他的妻子到延安去,以便会见更多的红军领导人和根据地各界人士。海伦·斯诺本人也早就想到陕北去,打算继《西行漫记》之后,再写些报道中国红军和…  相似文献   

7.
约瑟夫·沃伦·史迪威(1883—1946)是美国职业军人。他自1911年首次来到中国后,一生中又多次来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广泛接触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是一个有名的“中国通”。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之不逢迎不为他所敬仰的人,犹如哑子之不能讲话”。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的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使馆上校武官。他非常关心和同情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怀有  相似文献   

8.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中比延安更为偏远的保安采访。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后,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宋黎:想不到昨日(笔者注:1982年4月10日)收到你从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寄来的信,告诉我你为签署加州奥克兰市同大连市结为友好城市的协议来到美国。并谢谢你送我织锦缎。”这是与宋黎阔别46年后,海伦·斯诺写给宋黎5000字长信的开头语。 海伦·斯诺(全名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女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于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犹  相似文献   

10.
海伦·福斯特.1907年9月21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律师的家庭.她的父亲约翰·穆迪·福斯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律师.在海伦早年的记忆里,密执安湖上的滚滚波浪,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1年8月,海伦来到中国上海,在驻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馆当秘书.就在这一年,海伦认识了正在上海的埃德加·斯诺.1932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东京举行了婚礼.1933年3  相似文献   

11.
延安,对外人而言是一个谜。 在这里,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共,逐步站稳了脚跟,并得以发展壮大,开辟出了一块新天地。 在这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最具有朝气的职业革命家们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执著地奋斗着。 在这里,中共开始了另一个新的意义的长征,最终走向了北京城。 然而,这个地处自然灾害频繁的黄土高原的小城,如何养活了那么一大群人?绝大部分来自南方鱼米之乡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这块中国最贫瘠的地区之一生存的?这是一个谜! 小米·草鞋·老鼠·跳蚤 延安人过的是纯正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 军事共产主义并不新鲜,苏联20年代就搞过。但延安军事共产主义并非舶来品,也并非共产党人的凭空杜撰。它在中国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幽默诙谐驱散了延安上空的乌云,凌青如沐春风。毛泽东对罗德里克说:赫尔利最多只给小米饭吃,不开欢迎会,不拍巴掌。“四八”烈士事件“极可能是国民党特务搞的”除了斯特朗女士外,来延安的外国记者还有上面提到的贝却敌、白修德、阿屈·斯蒂尔等。阿屈·斯蒂尔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延安时我有幸做过毛主席的几次翻译。除同一些外国友人的一般性接触没有留下文字以外,有记录可查的较重要的翻译有两次:一次是同阿屈·斯蒂尔,另一次是同罗德里克等几位记者。谈话时间是在1946年9月29日,记录全文后来以…  相似文献   

13.
1946年8月,暑气蒸人.6日,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住处的窑洞外的石桌前,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正在热烈地交谈着.“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起来样子可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了她.从此,“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起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人们都不陌生,而对被誉为“活着的白求恩”——汉斯·米勒医生,就鲜为人知了。米勒医生是德国人。1939年春,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来到延安。作为战地  相似文献   

15.
苏泊 《党史博览》2006,(6):15-17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890年3月3日,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州北部小镇雷文斯特,多伦多大学医科毕业。1936年,曾率医疗队为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8年1月,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4月底,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5月1日,白求恩前往晋察冀边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白求恩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八路军进行医疗救护工作。在一次为伤病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伤的手指被细菌侵入而感染恶化,终因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  相似文献   

16.
丁建同 《党史博采》2013,(12):31-34,38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由于美国的错误判断,致使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相互不信任感不断增强。但是在中美关系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佳话,大家所熟知的便是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促成的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创造了中美关系的华彩篇章。然而,比这次破冰之旅早了近3()年的迪克西使团延安之行就不为大家所熟知了,它可以说是近代中美关系佳话的开篇之作。迪克西使团是美军向延安派出的第一个官方组织——美军中缅印战区驻延安观察组(简称美军观察组)的代号。这一佳话也是由毛泽东等所创造的,它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以及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摒弃前嫌,真诚与美蒋合作紧密相关,密不可分,正是在毛泽东的不懈努力和真诚合作的感召下,才使这一佳话得以流芳千古,为中美人民所传承和赞扬。  相似文献   

17.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他在来中国前,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召见。罗斯福授权他与中共领导人接触,以更多地了解中共敌后抗战情况,回来后向他报告。罗斯福还交给这名记者一份《世界航空图》,要记者代他转送给中共领导人毛泽东,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这名记者来到延安之后,要求单独会见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接受了罗斯福赠送的地图。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为柳亚子重写的一首写于1936年的词《沁园春·雪》,在重庆产生巨大反响,引起了一场“风波”。  相似文献   

19.
舒云 《党史博览》2001,(5):25-27
一美国记者斯诺到红军大学来了。他左看右看、连连惊叹山沟里的这所大学。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从西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6月到10月,他一直逗留在陕北。这位第一个走进神秘红都的外国记者向世界介绍了红军和红军的长征,轰动世界。1905年,斯诺出生在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30年,斯诺来到中国,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新闻系教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还认识了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介绍他去延安采访  相似文献   

20.
1944年七八月间,美国政府分两批向延安派遣了一个由18人组成的军事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这一事件既表明美国官方开始正视中共力量的存在与作用,也体现了中共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积极合作精神。它标志着长期以来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的封锁政策的破产,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的开始。 一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公开发表宣言,主张“中国与英美及其它诸友邦缔结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