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痕迹学论纲》一书有三大亮点:其一,改变了痕迹学理论体系传统构建模式,以建构体系为视域研究痕迹学;其二,对痕迹学学科体系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探究,视角崭新独特,旗帜鲜明;其三,语言精细,逻辑严谨。  相似文献   

2.
隋映辉研究员的新著《科技产业经济:跨学科理论、研究范式与应用》近期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在这部长达70万字的著作中,作者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系统研究,对科技产业经济学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诠释及全面总结,论述了科技产业经济研究的对象、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阐释了科技产业的系统结构与基本要素,探索了科技产业的系统组合形态与发展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与支持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 在热闹非凡的民商法学界,不少学者乐于研讨未来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并由合同法至物权法,进而侵权法和民法总则,民法各大领域的规范内容和立法选择渐次定型化,民法典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相对于民法学者而言,更多的商法学者则将精力集中于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等商事单行法,对于作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商法总论,基本上是人言人殊,并且整个商法体系也似乎处于一片芜杂状态,即使是为中国商法典鼓与舞的商法学者也是响应者寥寥.  相似文献   

4.
关于领导权威来源的问题,现代西方学界形成了制度权威论、情景权威论、权威接受论、职能权威论、四元权威论和知识权威论等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各有其特点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张兆端教授一直坚守警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阵地,勤奋进取,著述颇丰。其相继出版的《警察文化学》、《社区警务论》、《中国式警察管理》专著和主编的《警察学原理》教材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独创性,在警学界和管理领域颇有影响。近日,他又推出了愈百万字的《警察哲学——哲学视阈中的警察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其理论的恩辨性、知识的趣味性、内容的创新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读后令人感到欣喜,深受启迪。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是中共领导的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大革命时期该刊共出版168期,刊发文章1000余篇,留下了240多万字的思想财富,发行量最高时达3万多份,是这一时期出版时间最久、最杰出的革命报刊之一。《中国青年》以指导中国青年革命为宗旨,编辑队伍精干,刊载内容丰富,稿源充足,栏目广泛,出版发行成绩显著,作者与读者遍布海内外,文风激情热烈又不失冷静持中,其停刊是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之使然。《中国青年》是一个成熟的革命刊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警察协会近两年举办的"警学论坛"倡导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研究,然而对"什么是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主要应研究些什么内容"等,至今仍众说纷纭。从经纬交织的角度出发,可以确定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方位和内容"边界":经度就是指要突出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出发点及贯穿始终的主线;纬度就是指中国特色警学理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现实需要、历史根基和世界眼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以学科任务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据;(学研究不同于社会科学研究,无需关注研究的普适性问题,这是作为(注释)法学研究分支的检察法学学科构建应当明确和坚持的;学科名称的确定非常重要,应当与所研究的对象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轴心观念,其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准则紧密相连,因此,义利问题历来都是学者、思想家高度关注的课题。赵璐博士的新著《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无疑是该研究领域中的一部最新成果。关于该书的学术创新和学术贡献,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权事业重在建设,人权保障重在行动。最近几年是中国人权事业大发展的几年,也是人权保障全面付诸行动的几年。从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向全国人大提出“人权”入宪的建议,到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由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上升为宪法原则,这一系列举措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党和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1.
2013年,《中国军事法学研究前沿》(2012年卷)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定位于“军事法学理论和实务研究高端学术刊物”,旨在聚焦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法学重大理论问题和军事法治建设重大实践课题,强调军事法学理论创新,总结军事法治建设基本经验,为军事法学研究和军事法治建设提供参考。《前沿》的面世,不仅利于促进军事法学研究的探讨与争鸣,推动军事法学学科专业的繁荣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交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平台,利于国防和军队法制建设的创新。该书设置了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热点专论三部分,共收录军事法学学术论文23篇,内容涉及到军事法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思潮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近20年、在这20年时间里,学界对于这股思潮的翻泽、介绍和研究层出不穷,相关论文和著作也屡见发表出版.然而,对文化研究在理论层面更深入,更系统,更详细地探讨却是近年才开始兴起的.杨东篱博士的《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通过对文化研究重要源头伯明翰学派文化理论的梳理,探讨与反思了文化研究在学理层面的核心问题,细致地描绘了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图景,厘清了其复杂的文化观念,揭示了伯明翰学派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深刻的内在关联,并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给出了立体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课改分形论》一书,多学科专家作出了热情的评介。中南民族大学彭英明教授认为《课改分形记》具有文理交融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计算机专家吴尽昭教授认为《课改分形记》完美地体现了文理学科交叉的优势互补性;混沌动力学专家王立冬教授认为《课改分形记》走出了跨学科协同、跨层次链接、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4.
马骏 《工会论坛》2009,15(5):141-142
文学与史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而在当今叙事学的研究中,文学和历史的这种紧密关系体现的则更明显。刘知几的《史通》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堪与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都不是封闭、孤立的,它们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史通》叙事理论的研究,跨越了文学和历史、文学叙事和历史叙事的界限。由史书叙事的需要,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史书著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而这些理论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叙事文学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田龙海教授与曹莹教授、徐占峰博士的合著《军事司法制度研究》近期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最初知悉这本专著是三年前的事情。当时田龙海教授和我提及,他准备写一部深入系统研究军事司法制度的专著。作为田龙海教授的学生和军事司法理论研究的后学,我当然为之高兴。田龙海教授早期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投笔从戎后先后在军队和院校从事军事司法的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在军事法学学科特别是军事司法方向功底深厚、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16.
监狱学是刑罚执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监狱学研究出现了低谷,却不能因此而说明监狱学研究之花已凋谢。吴宗宪教授的《监狱学导论》一书即是一个例证。该书以其特有的研究风格、知识体系为我国当代监狱学研究与监狱学知识的整体构造树立了一个典范,同时也昭示着监狱学研究将会得到持续发展与开拓。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见,方法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工具,是打开心灵之结的钥匙。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研究论著。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罗剑明部长等是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最近,作者在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专著《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并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专著在全面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了培养文化自觉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文化传承创新更深邃的理论思考,理解与把握中国文论的根和种子,加强对中国文论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范畴的研究,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中国文论经典的流变,探索其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有机联系,为中国文论研究拓展新模式,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一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品力作,并具有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即:经验概括的准确性,所用材料的翔实性,撰写人员的权威性,研究视角的独性,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对于实践的启发性以及出版发行的及时性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创新理论最大的思维特征就是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观。它具体表现为:面向新的世界图景定位"实事",在解放思想、实践创新中"求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践行"是"的三大特点。而在定位"实事"时,它既从新世界图景与各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着眼,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在"求是"中,不但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又用发扬民主、运用民主手段拓展与丰富了"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方法的内涵;最后,又坚持用"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践行"是",由此构成了当代实事求是观的"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