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异化现象,目前腐败问题从行为主体上,从时间、空间、数量上正在向外发散弥漫,其特点是:1腐败行为主体由个体腐败发展为集体腐败。依腐败行为的实施主体,腐败可以划分为“个人腐败”、“集体腐败”,即“政府腐败”、“企事业单位腐败”。所谓集体腐败,是指多人乃至团体合谋违纪违法,中饱私囊的腐败行径。综观时下风行的这种集体腐败现象,其表现形式和数量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集体行贿,公礼之风盛行;集团截留,私设账外“小金库”;集体走私,明目…  相似文献   

3.
官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这不仅表现为它对商品经济的限制、对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的压制,更表现在从揭露出的领导干部腐败的新特征诸如:“一把手”腐败,腐败主体集体化,腐败呈现“三高”、“三最”、“三贪”发展态势,“全家腐”的“家族式”腐败等来看,无不与官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彻底根除腐败已经成为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根治腐败就必须标本兼治,要预防、监督、严惩“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所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必须清除思想上的一些误区。误区之一:有功论。国内外有些人认为腐败也有正效应。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一定程度的腐败是帮助轻松地踏上现代化道路的值得欢迎的润滑剂”。国内也有人为腐败辩护,提出腐败有“正负功能”;还有人提出腐败是消除计划经济约束的催化剂,它对旧体制的解体有促进作用。总之,腐败对经济发展有功。那么,腐败…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中有“经济人”的假说,社会学、心理学中有“行为人”、“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借此,笔者试图进行“行政人”的界定,希望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经济人”模型、“行为人”模型、“自我实现人”模型的比较,找到反腐败的有效途径。一、“经济人”模型:博弈论的运用与“理性”的失败腐败是“运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或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它的存在是由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决定的。政府掌握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稀缺价值的垄断权,拥有此权的垄断者可以索要比竞争市场中更高的价格,获得“垄断租金”,腐败从经…  相似文献   

6.
“亚腐败”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土壤,是腐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私利性、模糊性、普遍性、衍生性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当前,“亚腐败”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具有蔓延之势。它在我国公务员中产生具有深刻的伦理原因,必须从伦理上找寻治理的对策,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蔡炳水 《学理论》2009,(11):60-62
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等腐败文化还有着一定的市场,因此反对腐败,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强我国的廉洁文化建设对于抵制腐败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廉洁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纵观世界,腐败愈来愈成为各国所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不仅美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反腐败,韩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墨西哥等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反腐败。中国从1978年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权力的市场化使得腐败现象迅速地出现并蔓延开来。腐败是什么?它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吗?腐败的定义很多,但一般是指“为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①简言之,腐败就是以权谋私。至于腐败的分类也很多,如王沪宁曾将其…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前的腐败,表面看是由社会转型期经济的无序、政治的不规范、法律的不健全所导致,表象背后实则是文化的困境使然。所有的腐败行为从文化的视角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官本位和特权意识对法律制度的僭越:人治传统对抗法治文明。“官本位”是我们根深蒂同的传统观念,它主张权力至上,其外在表征是权大于法或以权代法。“官本位”遵循的原则是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腐败现象中,“选人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为“选人用人腐败”不但会损及  相似文献   

11.
干部"权力期权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力度的逐渐加大和腐败空间的逐渐缩小,一些冥顽不灵、执迷不悟的腐败分子为了能继续把手中的权力转化为腰包里的金钱,绞尽脑汁地“创新”着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化”就是权力腐败的一种“有利变异”方式。它是新形势下腐败出现的新动向,预示了腐败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权力期权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有关专家指出:期权本来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一种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获得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听到一种“理论”──腐败自灭论。它把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国家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与需求的矛盾将逐渐缓和化解,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也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亡。呜呼,好一个腐败自灭论。腐败真的会自灭吗?且看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按“腐败自灭论”一说,那里就不会有或很少有贪污、受贿等丑恶现象了。然而日本内阁腐败丑闻迭起,美国、意大利等国的腐败现象也为世人共睹。再说国内那些贪污数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动机难道仅仅是“化解…  相似文献   

13.
自我“激励”是腐败者的心理活动,它通过腐败行为人对规避法律的可能性、对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及强度进行分析,并评估腐败行为的经济性,从而使腐败者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反对腐败保护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对腐败保护主义●杨敏之编者按:什么叫“腐败保护主义”?我们一向不赞成随意创造新词,看了标题不免心生疑窦。但是,当我们一行行读文章的时候,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我党党内生活、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问题,把它提到“主义”的高度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且,作者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构建政府采购的反腐败监督链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采购腐败是政府采购各利益主体“合谋”的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寻租所致。无论在非制度或者在制度条件下,政府采购腐败现象均不可避免,所以需要构建政府采购的监督制度。按照委托代理理论,政府采购的活动形成“三方”监督链,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政府采购的利益组织与行为层次为结构的反腐监督链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国舫 《党政论坛》2011,(23):38-39
在所有腐败现象中,“选人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为“选人用人腐败”不但会损及党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更会损及党的执政能力,危及党的各项事业的正常进行。因此,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把“预防选人用人腐败”当做一个核心问题来抓。  相似文献   

17.
沈栖 《瞭望》2002,(31)
前不久,国际监察专员学会主席艾尔伍德来华访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亚腐败”的概念。何谓“亚腐败”?它是指这么一种现象:在权力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艾尔伍德说,在腐败丛生的国度,“亚腐败”势必泛滥。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权力腐败与制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最危险的腐败。因为这种腐败发生的主体是各类管理机关和政府公职人员,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又是该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一个窗口无时不在透过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反映着我们党的形象。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搞不好会垮台;经济搞上去,如果腐败现象泛滥,贪污贿赂横行,严重脱离群众,也会垮台。”因此,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树立一呼百应的威信,必须从消除腐败的源头制度抓起。一、权力腐败的表现滥用权力,是当今少数领导干部的一大通病。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症状:一是权力私有家天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80年成立起,巴西劳工党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上台执政并成功地实现连任,而且使巴西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但是该党在治党治国方面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其中,腐败是困扰其政局稳定的重要问题。党内和它主持的政府内不断曝出腐败丑闻,使党和政府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薪养廉”起初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医治公务人员腐败、实现廉政而实行的制度之一。近年来,有人把它介绍到我国,给予它许多赞许,并认为当今中国进行廉政建设也非要走这条路不可。我们认为,“高薪养廉”在中国不可行。 第一,“高薪养廉”不是医治资本主义腐败的灵丹妙药。腐败产生于剥削制度社会,到了经济有较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腐败日渐滋长蔓延,终成社会一大顽症。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