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集体劳动权是现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权的基础。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资矛盾的逐渐显露和现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滞后,使加强集体劳动权的立法成为必要。应当从完善工会权立法、制定集体合同法、加强参与民主管理权的法制化以及加强集体劳动权的司法保护等方面加强集体劳动权的立法。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劳动权,我们发现,劳动权与劳动现象并不具有发生学上的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劳动上升为权利,得到权利确认和保障是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体现了人的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赵大千 《求索》2012,(9):99-101
美国劳动权理念的独特性是:关注劳动权的法律实践运作,而非概念阐释。以此为核心,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从文本维度考察,联邦宪法权利理念旨在为劳动权问题提供法律基础和原则性指引,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权利诉求转化为宪法问题。从运作机制维度考察,根据普通法方法,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劳动权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独立判断。从历史维度考察,以洛克纳案为例,展示劳动宪法案件的具体司法实践过程。综上,美国劳动权理念启示我们,将研究重点从劳动权的宪法宣告,转向特定时空条件下,劳动权法律的合法性、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湘刚 《前沿》2005,(3):123-125
公民劳动权属于人权的重要内容, 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世界许多国家在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劳动权。近年来, 学术界、实务界、新闻媒体给予了公民劳动权及其宪法救济问题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 只有对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的劳动权的涵义及性质进行研究, 才能对劳动权的宪法救济问题得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赵宝华 《人民论坛》2012,(23):96-97
劳动权保障在我国工业化浪潮中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公权力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劳动关系矛盾的发展表明我国公权力在保障公民劳动权方面还要不断加强。首先,完善劳动权的立法保障必须转变理念,树立劳动者利益为先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弥补立法漏洞,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全面负起保障公民劳动权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国论者主要研究作为自由权、受益权的劳动权。当代中国劳动权研究立基于特定时空定位下的社会背景与知识背景,表现为完全意义劳动权、法条主义劳动权和法理意义劳动权三种模式、形态。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建构立足"中国劳动问题"的劳动权将成为劳动权研究的一个趋势。  相似文献   

7.
失业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失业构成了目前和将来的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失业意味着公民劳动权一定时期的丧失,其直接后果是这部分人陷入贫困。既然劳动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就必然要求救济,即这一权利对应的义务主体只能是国家、用人单位、全社会及劳动者本人。对此,只有认识到劳动权的本质,才能对各自的救济责任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劳动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劳动权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公民有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这是狭义上的劳动权;。广义的劳动权还包括劳动…  相似文献   

8.
监狱服刑罪犯劳动权力的确认与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劳动作为改造罪犯的手段,在我国监狱刑罚执行中长期坚持.多年来,法律对罪犯劳动的规定,从"强迫"到"必须",从"无偿"到"有偿",不仅表明刑罚执行中有关劳动改造实现方式的人道性趋势,而且表明劳动作为罪犯权利已得到确认和保障.对罪犯劳动权的正确确认,是依法保障罪犯劳动权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劳动权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属于基本人权的范畴,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国家宪法的确认。对于受拘禁的罪犯来说,劳动是对其实施矫正的基本手段,但劳动同样也应是罪犯享有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平等的保障,而人权的视角无疑将会为罪犯劳动权的保障提供最充分的理由、最大化的内容和最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如何从人权视角对罪犯劳动权进行保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权利是由传统的自由权性质的经济自由发展而来的新型权利,它具有国民要求国家积极作为的社会权性质.出于保障公民独立的经济地位的需要,现代宪法中的经济权利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逻辑自足的复合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其中财产权是对传统的经济自由的吸纳,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是新发展出来的社会权,目的在于弥补传统经济自由的机会平等的不足,为公民的独立经济地位的形成创造条件平等.经济权利的宪法保障也呈现出多样性,对财产权的保障仍然延续了传统的妨害请求的模式,而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则依照国情,采用方针条款、宪法委托、制度保障、作为请求等复合模式.就我国宪法来看,经济权利的性质和内涵仍存在争议,宪法保障仍不完善.  相似文献   

11.
陈永正 《桂海论丛》2013,29(5):48-53
西方左翼的非物质劳动思想不能从本质上反映信息时代的劳动,因为它与生产工具的性质无关。曼纽尔·卡斯特提出了以网络化为特点的"信息化范式的劳动",但忽视了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的智能化台阶上,劳动工具由机器演进为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从而使得直接生产过程分裂为生产前端和生产后端两部分。信息时代的劳动在本质上是知识劳动,主要表现为两种知识性服务,一是前端为后端提供服务,二是人对人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信息时代的劳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探讨人的生命活动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本质入手,揭示了这种活动所表现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特征,这为实现伟大的哲学变革打造了第一块坚固的基石。同时,《手稿》虽然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但由于从想象的人的本质出发去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藩篱。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劳动的本质决定于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本质即内涵,是我们考察和研究生产劳动的最基本的依据。劳动的效用性决定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非物质形态商品的生产的劳动;无论是有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还是无形商品的生产的劳动,只要是对社会有益且又有用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陆地区《宪法》和台湾地区"宪法"均未对职业自由权作出明文规定,而是通过劳动立法或宪法解释的方式对职业自由权提供保护。职业自由权包括职业选择的自由和职业执行的自由。保障职业自由必须反对强迫劳动。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海峡两岸均通过法律对职业自由权的主体及其该权利的行使进行一定的限制,同时明确了职业自由权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和强迫劳动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权利在《资本论》中被核心表征为了劳动权利。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所有权的权能分离、劳动权利与资本权力的冲突展开对劳动权利的阐释,完成了对劳动权利的核心内涵的事实判断。也正是基于这一指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劳动权利的未来图景为启示,搭建了以保障劳动权利的劳工权益为手段,以劳动权利的价值评价为目的的框架,以期使劳动权利获得自由的价值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是围绕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产生的。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的滥用,一方面会威胁劳动者的生存权,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笔者在介绍解雇自由和解雇保护的概念及相关发展的基础上,分别从自然法、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对解雇保护的正当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国对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进行限制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国际立法趋势的。然后透过司法实践遇到的问题指出我国劳动合同法中解雇保护的不足和缺陷,并在参照国外成功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立法建议,希望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面规制完善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解雇保护制度,达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平衡点,体现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陆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劳动力需求。积极拓展境外就业、谋求国际劳务合作是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劳动者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当前,拓展境外就业应尽快提高对外劳务合作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技术劳务输出;制订“境外就业保障和促进法”,保障境外就业者权益;改革劳务输出管理体制,成立“境外就业促进局”,建立“一站式”境外就业服务;设立“促进境外就业保障基金”;加速境外劳务市场的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以境外就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境外就业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能保护劳动者自由择业的权利,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38条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做了规定。第37条规定了预告解除,第38条第1款规定了通知解除,第38条还规定了立即解除。第37条规定的预告期不做区分处理具有合理性。我国的现行制度下预告解除权可以适用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期限的约定冲突,与国外规定不一致,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更大,这种立法保护是在不对我国劳动法律制度进行太调整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劳役制度是统治集团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在拘束、限制犯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强制犯人进行劳役形成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狱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劳役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劳动教育改造罪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