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自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台湾农业便纳入日本殖民主义经济中,其间,虽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迈出了重要步伐,但台湾农业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论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实行了“皇民化运动”。“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施‘皇民化运动’,是一场对殖民地人民的强制同化运动,它严重侵犯了台湾同胞的生命财产和自身利益,日本殖民者妄图把台湾人塑造成对他们俯首贴耳的畸形‘日本人’。他们的倒行逆施,对于广大的台湾同胞来说,只能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抗。”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的学者对这一运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多着眼于“皇民化运动”本身及其危害,而对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则较少涉及,笔者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1895~1945年日本因不平等的中日《马关条约》强据台湾达50年之久。日本殖民者出于本国的利益与需要,先是将台湾作为日本的原材料与资本输出的基地,后又将它作为战时的军需品与“南进”(中国华南及南洋地区)基地而大加经营,致使台湾经济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台湾岛内少数“台独”分子为了给“台独”理论寻找历史依据,或为了其他政治目的,对日本的殖民统治歌功颂德,声称“日本给台湾带来了现代化”,并为台湾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澄清是非,本文拟对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实质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内,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占据台湾后,先是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政策,从台湾输入蔗糖与稻米,向台湾输出工业品与消费品。193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后,台湾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南进基地”,战略地位上升,殖民当局乃极力在台湾发展与战争相关的重化工业,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至1940年代,重化工业的产值已超过农业与轻工业的产值。  相似文献   

5.
简析日据晚期的台湾“皇民奉公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纯 《台湾研究》2002,(1):75-80,49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台湾即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前进基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度席卷东南亚,台湾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它不但是日军陆海空三军补给线的中继站,而且是重要的军需生产基地和兵源补充地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自1937年即在台湾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后在此基础上,于1941年4月19日在台湾成立了“皇民奉公会”。笔者不揣浅陋,在查阅了有关档案史料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在台湾成立“皇民奉公会”的目的及其职能、组织机构,1941年至1945年间“皇民奉公会”在台湾的所作所为及其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祈指教。  相似文献   

6.
数百年来,台湾历史与移民问题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期台湾自不必说,这个美丽的岛屿就是依靠来自大陆闽粤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一同开发起来的。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地地位及殖民当局实施“将台湾拉开中国而与日本相结合”的两岸隔离政策,使得台湾的移民问题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即从历史上自西往东的单向度移民,朝着多维方向移民的态势发展,且随着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终结,移民群体又各归原位,终点重回起点。本文拟就此台湾移民史上的特殊一页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总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总体评价周翔鹤(一)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的研究,无论理论上或现实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台湾学者说“日据时期是台湾社会本质激变的时期”①,毫无疑问,社会经济的变化是各种变化中最重要者,同时又是其他许多变化的根源和诱因。正确地分析社会经济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籍精英不断努力探索摆脱日本殖民主义者残暴统治的途径。他们曾寻求有限度的台湾自治,未能如愿。后来台籍青年辗转来到大陆,呼吁祖国同胞关注和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台籍精英投身祖国抗战,认识到台湾解放的出路在于回归祖国,因而发起复省运动。由于资料等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台籍精英从主张台湾自治到要求回归中国的这段历史研究甚少,本文拟由此人手,考察台籍精英对台湾解放道路的探索历程,以求更多的历史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大陆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研究发展很快,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通过小说文本分析,揭露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文化造成的伤害。日本学术界也对“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给予了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陈小冲*在台湾历史上,伴随着大陆移民的陆续涌入,中华文化逐渐在全岛各地拓展、承传并扎根下来。甲午战后,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殖民者在台强力推行同化政策,台海两岸一体性的文化联系被暂时切断。然而,相对的隔离状态和...  相似文献   

11.
日据时期台湾新诗的抗议和隐忍朱双一(一)林载爵在比较杨逵和钟理和时,曾概括出他们各自代表台湾新文学的两种主要精神──“抗议”和“隐忍”①。这一概括是颇为精到的,它也可以在日据时期台湾新诗创作得到印证。台湾诗人的抗议,有时发为对殖民者的直接痛斥,或以昂...  相似文献   

12.
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的成立,掀起了台湾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文协作为台湾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战线组织,重新唤醒了广大台胞的民族意识,再次激活了因武装抗日烽火熄灭而沉寂五、六年之久的台湾社会。台共成立后,非常重视文化协会的工作,并派骨干党员参加文化协会的各种活动,成功地将文化协会转变成台共的外围团体。然而,台共在领导文化协会时,犯了急躁冒进、打倒台湾民族资产阶级、解散文协等左倾错误。最后,台湾文化协会在日本殖民者镇压下失败了。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文学现代性进程步骤与“五四”文学一样——改文言为白话文使新思想获得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思想启蒙提供了手段,文学内容的革新更是使文学直接成为运载启蒙思想的工具。但是,由于台湾的现代性(社会的和文学的)呈现着十分复杂的局面,所以,台湾新文学运动担负着启蒙和解放双重历史任务。同时,由于日据下的台湾,灾难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祖国大陆更为深重,所以,它从启蒙过渡到解放的行程比“五四”文学革命从启蒙过渡到救亡更加快速。它的创作实绩从一开始就鲜明地显示出反对殖民压迫的主题指向,它的白话文运动也与大陆有所区别。因此,台湾文学的现代性比大陆更为复杂和特殊。  相似文献   

14.
刘鹤 《台湾研究》2012,(5):55-59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相似文献   

15.
李非 《台湾研究》2003,(3):66-71
日据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经济的烙印。日本殖民当局出于经济掠夺的需要强加给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本经营方式,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战前台湾经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但是却进一步加深了台湾经济对日本的依赖,加强了日本统治者对台湾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试述清代闽台教育的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两地最近处相距仅130公里左右,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闽台之间这种特殊的地缘关系,使得两地往来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两地也由此存在许多文化的同一性。反映在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自康熙22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在清代总体教育体制下,台湾教育的发展深受福建教育的影响,同时不断发展着的台湾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福建教育。清代闽台教育即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状况下,趋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台湾日据时期基督教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基督教的立场、态度及其施行的政策、法规上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本文拟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基督教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初步论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世纪50-80年代,国民党在台湾一直非常注重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发扬,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以各种方式苦心经营,其中有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分析探讨。一、国民党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初衷国民党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源于孙中山的有关言论和著作。孙中山认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他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谈到:“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是和  相似文献   

19.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蔡放波(一)“皇民化运动”的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次年4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诸岛割让予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后,面对异族残酷的殖民统治,台...  相似文献   

20.
1912年2月,台湾总督府发布第16号令,规定“本岛人、清朝人或本岛清朝人所设立的团体,不得在商号中使用‘会社’的字眼。”这个规定显然是为了压制台湾本地资本。台湾总督府这一新政策与其早先的“殖产兴业”政策有所不同,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它包含何种意义?此外,总督府所关心的并不是台湾传统意义上的合股组织团体。台湾至少在清初康熙年间的开垦中就出现了合股组织,一直到日据时期,举凡土地开垦、商业、水产养殖以及各种制造业中都有传统的合股组织。这是台湾总督府没办法限制的。而日据初。台湾企业开始出现新情况。1905年5、6月间,台湾协会干事门田正经受曾经任第二任总督的桂太郎之命,视察台湾各地.见到了本地人组织的株式会社。在近代东亚转型的大环境下。台湾传统产业及其企业家能成功转型吗?本文拟就上述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