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化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危机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政治认同的危机。因此 ,深刻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 ,努力实现政治认同的转型 ,以及熟悉转型中应遵循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丰 《求实》2013,(2):69-71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需要更好地发挥信访制度的功能。政治认同是信访制度的政治心理基础,信访制度运行状况对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产生着双重影响;政治参与则是基于政治心理的政治行为,是实现公民信访权利的重要方式,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访实践及其结果的影响。当前应当不断完善信访制度,使其发挥较好的制度绩效,这样才能有助于公民形成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认同,并且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必须立足现实情况,弄清矛盾与挑战;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明确定位与使命;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理念、内容、主体、方法四个向度把握逻辑进路,实现反思和超越,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认同对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过程中文化的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受西方普世价值及其强势政治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着严重挑战。要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必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实践活动,要充分认识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切实践行厚植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整合文化价值的光荣使命。具体而言,要在内容设置上以主流文化引导社会发展,凝聚文化共识;在方式采取上用活现代传媒技术,创新实践形式;在场域布景上突破学校教育范围,协调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关系的核心范畴。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有序的基础,与政治发展互动进行。整合社会的政治认同资源,是政治体系形成、巩固和提高政治认同的关键。政治认同资源整合的路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现代化的60年,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60年。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在这60年里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49年-1978年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开创、奠基阶段;二是1978年-1992年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再探索阶段;三是1992年-2002年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全面推进阶段;四是2003年-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科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全球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媒体的发展也有其划时代意义。在美国,传媒对社会各个层面的监督力量使其获得了"第四权力"的美誉,但同时又存在着很多过分追求市场经济效益而忽视底层群众利益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积极地发挥媒体的作用,构建大众政治认同意识,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是当今这个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最值得思考是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题。中国自1840年便开始由农业文明向_工业文明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又开始向知识文明迈进。可到现在社会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究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不单纯是物质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它更是深层次的文化选择,需要实现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选择主体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中,解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旗帜,明确文化前进方向,择定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活动与过程,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如何实现文化转型,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是政治认同生成的道义约束、现实感召与持续动力。在工具理性扩张、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的冲击下,我国的政治认同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因素,发掘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因素,弥补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性因素,从而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妖魔化、碎片化和空心化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拓进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政治危机是对社会政治关系秩序和价值准则产生严重威胁,迫使政治体系的维护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不完全信息下迅速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政治危机产生的诱因很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只有进入政治领域才能称为政治危机;政治危机的发展周期会经历潜伏、爆发、升温、缓和、结束等阶段;政治发展中的危机管理则包括危机前早期预警、监控和预防,危机状态的管理控制和危机后的秩序恢复和政治变革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寻求政治稳定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稳定构成政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政治稳定形成政治现代化的保障体系以及政治稳定扩展政治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现阶段,谋求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包括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以及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认同危机:一个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同危机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理解认同危机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认同危机的现代性,是由于认同问题的特征与现代性的意向性和外延性特征相符合造成的,意向性和外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认同危机。文章进而讨论了虚拟空间和消费文化等现代生活因素对认同结构和关系的冲击,进一步阐明认同危机与现代性的关联。作者最后提出,富有现代性色彩的认同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值认同的冲突,在全球化时代,对“他者”的高度关注和尊重,是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以及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而政治管理现代化是迈向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如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改进国家的政治管理,并促进政治管理现代化,是今后我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张蔚萍 《学习论坛》2005,21(12):13-17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于新形势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体系都有重大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须在内容、方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大趋势是努力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雪华  孔凡义 《探索》2006,(3):56-6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在中国源于外部西方的冲击,而在西方则源于内部的压力;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体,在中国主要是政党和国家,而在西方则主要是公民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政治现代化的动力资源,而西方则较充足。从激进主义革命模式转变到渐进主义改革模式,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完成了从单一动力到复合动力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任何政治体系都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必须确保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动态平衡,正确分析政治现代化如何影响政治稳定,努力寻找实现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赵学清 《学习论坛》2010,26(2):20-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和现实上存在着双重“悖论”:一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矛盾”;另一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实的“矛盾”。要消除政治经济学的双重“悖论”,必须确立资本二重性的观点。资本二重性,即资本既具有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和特定社会经济关系性质相联系的特殊属性。确立和理解资本二重性,可以实现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资本二重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对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进行界定,是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不同层面,可把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不认同、盲目认同与理性认同、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等不同类型.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与社会性.政治认同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支持功能与评价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