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习惯法是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同制定法处于同等地位,在社会控制系统中,分别形成了"道德——国家制定法"和"禁忌——习惯法"两个相对封闭又相对开放的法律体系,两个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共同在社会控制系统中起着维系民族文化、规范社会秩序和引导法治方向的作用。在法治至上的现代社会,通过对习惯法主体地位以及其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来构建中国语境下以善为主导的法治社会,使中国传统的"礼治"文化渗透进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这对于民族记忆的保存和国家法治的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喻中 《法学论坛》2012,(1):11-19
法治文化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兴起的百年中国的法治文化大潮,依次涌现出了三股此起彼伏的波澜。法治文化的第一波,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国家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价值是国家富强。第二波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由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价值是个人自由。2006年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超越于国家主义法治理念与自由主义法治理念的法治文化形态,代表了中国百年法治文化的第三波,其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百年中国先后兴起的三波法治文化大潮,其演进规律,恰好体现了百年中国的法治文化从"正题"到"反题"再到"合题"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罗玉川 《法制与社会》2011,(16):7+16-7,16
本文从春秋时期子产与邓析两者之间的斗争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法制理念出发,阐述在现代法治文明建设中构建的律师文化与中国传统法治理念的冲突是造成现今社会对律师负面看法的一个重要人文因素。本文认为律师文化中正义是其追求的内在价值,但律师角色定位决定了其与法官角色定位的不同,律师不是正义的代表。律师是实现正义的制度安排,是扶正正义天平的一角。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功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既存在根本的差异,又存有种种暗合之处;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二者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清末以来中国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性跃进是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逐步递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国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从粉碎"四人帮"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近30年间,在近代以来的"大圆圈"上,又产生了一个"小圆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深入到法律文化的核心层面——观念(理念)层面,并使之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中国当下法治实践最大的问题,在于法治与法治理念并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植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志铭 《法学家》2006,(5):32-36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 中央决定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意义重大而深远.为什么?简单说一句话:中国社会选择了法治,"法治"却没有很好地关照中国.  相似文献   

7.
法治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并且会产生相互的作用。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的法律规范的不同以及法治理念的不同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中西法治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构建和谐的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8.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法治思想的核心,是其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法治道路坎坷还是得走下去,我们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传统法律文化为现代法治服务,虽然传统文化中的"尚礼""权力至上"观念与现代法治水火容,但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利用的因子。应做好"扬弃"与"取舍",警惕负面因素对现代法治的滋扰。  相似文献   

10.
行政法律文化是行政法治的灵魂,一个国家的行政法律文化,直接影响着该国行政法治的水平。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的行政法律文化正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嬗变过程中,即由权力本位逐步在走向权利本位;管理行政理念正在让渡服务行政理念;行政法治理念亦在渐渐取代行政人治理念,责任政府理念、民主政府理念、诚信政府理念等已成为民众的内心渴望和追求。现代行政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并进一步繁荣、发展,推动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傅达林 《政府法制》2011,(16):22-25
(上接本刊2011年5月新闻月刊)案例篇案例是流动的法治。十年间,那些为社会广为关注、引起立法和司法变革、影响公众法治观念的典型个案,传播出绵绵的法治意蕴,深刻改变着传统社会的心理状态。1."齐玉苓案":宪法司法化的美丽"昙花"山东枣庄姑娘齐玉苓,当初或许不会想到,她"为受教育权而斗争"的努力,竟然成就了"宪法司法化第一案"。  相似文献   

12.
正裕安区位于六安市西北部,辖19个乡镇、3个街道、一个开发区。全区人口100万,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近年来,裕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崛起,法治裕安、幸福裕安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六五"普法启动后,该区紧紧围绕"六五"普法规划和法治裕安建设纲要的总体目标,坚持"抓法治就是抓基层"、"抓法治就是抓环境"、"抓法治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融入到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探索出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英国法治理念肇始于近代社会政治变革。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土地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传统政治体制的瓦解,印刷媒介的发展以及阅读型的形成,为以权利为核心的法治、平等、自由等现代政治价值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契机。新旧价值理念的激烈碰撞启发和塑造了近代英国公众的理性精神,凝聚起了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国"向"强国"的转型期,合理吸收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为新时代培养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曾粤兴 《法治研究》2015,(2):119-125
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大众伦理,是法律及其实践生成和发达的基础。现代法治文化,是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又融入了现代政治伦理和公共伦理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外化的法律制度、法治设施和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体现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2012年5月召开的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对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出"法治完善"的目标,法治理念在文化建设布局中的地位得到充分彰显。作为上海的"西大门",面对"国际文化大都市①"建设的新机遇,长宁区如何凝聚法治文化的力量,为城区创新驱动提供动力?如何构建法治文化的支撑,为发展转型夯实基础?如何谋划法治文化的蓝图,为社会管理提供牢固保障?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法治文化建设的背景"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上海和区域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时评     
《中国律师》2013,(4):110-110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月23日,中央政治局的第四次集体学习,再次释放法治中国的强烈信号。——十八大强调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以取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十八大以来,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号召"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短短几个月内,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的历史选择。中国现实中的"程序正义"是我国在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制度缺陷的现实表现,也是我国法治现代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它需要经过现代与传统、现实与历史、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磨合,还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与整合。本文认为实现程序正义是贯彻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中国虽然有"法治"概念,却没有西方视法律为至尊,并以法律来约束权力的"法治"传统;不仅如此,传统中国社会一元性的权力结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还具有典型的"反法治"色彩。因此,只有以现代"公民社会"的多元性来打破帝制时代的一元性权力结构,并限制天人合一世界观在政治、法律领域的适用,使法律具有"自治性",才可能构建中国现代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权力的配置是法治的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的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的标准则为这样的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的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的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