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溪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从最基层的村域文化建设抓起,按照“有设施、有骨干、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的五有标准规划农村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使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得到极大地提升,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地丰富,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实惠。  相似文献   

2.
刘秀花  王闯 《奋斗》2004,(1):38-39
漠河县地处中国最北端,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两个文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8年我县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标兵,又连续两年在全区“净美倡”活动评比中获得第一名,荣获“国家级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等光荣称号。在文明县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3.
加快成都城乡文化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成都“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成都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成都市应建立适合自己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环形一螺旋”体系,即以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为基点,从图书馆、文化工作站、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等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内容着手,打造一个从城市到农村,再由农村到城市循环发展、相互发展、上升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民世纪,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大战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确立“和谐文化”战略,对内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构筑和谐温馨的人类精神家园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个组织,一个部门,最核心、最深层的就是这个组织和部门的文化,文化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在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在继承发扬组织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以“忠诚于党、公道正派、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追求完美”为核心理念的机关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央、省委关于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刘庆 《世纪桥》2011,(1):78-79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人格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平台;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教育、制约、激励、凝聚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班级文化”进行概念澄清,阐明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紧迫性,最后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心理环境三方面阐述了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还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为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建设中一元与多元、多投入一点与少投入一点、传承与保护、“引进来”与“走出去”、“城”与“乡”、普及与提高六对辩证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原伟泽 《前线》2014,(4):29-3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又一次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其中,如何既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又能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打造“一旗一品”文化品牌 锡林郭勒盟自2004年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盟奋斗目标以来,全盟各地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寻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经过几年的包装、打磨、提升,逐步培育出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中国·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是锡林浩特市着力推出的强势文化品牌,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军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必须在抢占“制高点”、突出“主阵地”、唱响“主旋律”上下功夫、见成效,切实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部署,尤其从巩固思想基础、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对基层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和谐文化、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德化县紧扣基层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找准着力点,树立“三化”理念,注重“四个结合”,实践“五字”特色,彰显基层文化魅力,推动基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学沿海、赶沿海”进程,为“构建现代化绿色瓷都,推进德化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象酉阳这样的欠发达山区农业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能力低下、文化队伍青黄不接,农村文化“沙漠化”、“异化”现象严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抓好经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根本着力点外,改变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弱势”状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高原丽 《奋斗》2012,(12):51-5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既是对我国既往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转型发展需要扎实的文化根基,高校作为文明传承、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推进转型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包括整合多元文化、传承和谐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实施人文教化等内容。整合多元文化要牢固树立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一元性和高校文化建设多样性的理念;传承和谐文化要发挥和谐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个性发展、凝聚激励人心等方面的功能,使和谐文化成为转型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文化组成部分;建设先进文化要使高校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孵化器”的重要功能;实施人文教化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村改居”社区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社区,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目前,我国“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较好,但也存在着社区文化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参与意识淡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在加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理念、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重视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和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等方面努力,使“村改居”社区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红兵 《前线》2008,(4):43-45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08,(7):64-64,F0003
近年来,临沭县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为根本,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努力抓好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产业文化、现代文化“六大文化建设工程”,强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相似文献   

18.
晓司 《支部生活》2008,(3):44-45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大发展大繁荣”、“新高潮”这些醒目、不寻常的词汇来号召文化建设,表达了党对发展文化的迫切愿望。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作为全局来说,始终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的文化权益和基本的文化需求,要满足这两个“基本”,就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小城 《世纪桥》2012,(13):51-52
消防文化“三自”建设,以“文化自觉”建设保证消防文化的先进性,以“文化自信”建设保证消防文化的政治性,以“文化自强”建设保证消防文化的创新性,为消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建设以及部队全面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20.
李彦国  杨宪坤 《奋斗》2011,(1):36-37
编者按:“富了脑袋”才能“富钱袋”,才能“富生活”。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文化方面的“实惠”。在文化兴省的大旗下,黑龙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大餐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