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经济参考报》1991年1月16日刊登张程远“我国宏观调控行政体制亟待完善”一文,认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在我国,这方面还有待于调整、充实和完善。一是负责操作的行政组织系统,即有能力切实严格执行宏观调控法规和政策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这种组织我国虽然有,但实践中执法能力却很有限,是我国宏观调控能力软弱的症结所在.近几年重大经济调控措  相似文献   

2.
谢华育 《检察风云》2014,(23):40-41
要讨论“微刺激”,首先要先聊另一个热门词汇--“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首次提到了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说法,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有几个。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由原来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中高速增长,尽管每年的GDP增长率不可能再重复以往的两位数增长,但是依然保持在7%至8%的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开始调整。说到经济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包括了产业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方面。当然最为突出的课题是经济要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继续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无法使我国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转入稳定期。2009年以后,我国为了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尽管这些政策避免了我国经济陷入衰退,但是大规模宏观刺激政策必然会伤害微观市场主体。为了充分消化前期大规模刺激政策,国家已经不可能再推出类似的大规模的宏观刺激政策。也就是从这最后一点中,我们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微刺激”。  相似文献   

3.
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及其新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国内经济法学者呼吁制定《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法》,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制化。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当代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学家将当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发达的市场与强大的国家”:一面是成熟的、发达的市场,一面是日益扩大的政府经济干预。①概言之,由于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诸如,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短缺、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个体追逐私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等因素,使得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在推崇…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仍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美国和日本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借鉴美国、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相似文献   

6.
王磊磊 《法人》2010,(11):26-28
从长期看,未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向主要在于稳定增长。中国经济不正常下滑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清理和节能减排三项政策的相互叠加上。  相似文献   

7.
李连仲 《法人》2005,(1):14-16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 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 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 发展的重要一年。要坚持把科学发展 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 个领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运 行中的问题,保持明年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又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今后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确保明年经济快速平稳发展,根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要 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多次采用宏观调控措施,保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自2004年上半年开始,中央采取了“偏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经常出现经济过热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保证2005年经济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9.
陈婉玲 《现代法学》2007,29(6):49-55
政府干预经济的立法理念受到一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影响,从直接的微观规制到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体现了立法理念追随制度变迁的轨迹。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干预的经济立法理念也表现出从单一干预到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发展趋势。新时期中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是尽快提升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地位和比例,力求对宏观经济从行政调控到法律调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一、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的重大转变纵观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大致可分为紧缩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三种类型。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长期实行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这是世界各个国家和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国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而采取了暂行的或过渡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既有利于财政的需求管理,又有利于财政的需求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典型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其核心和内容都是围绕激励需求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不只是消费需求不旺,还包括…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经济正按计划发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个经济周期的后期。这一轮经济周期从1990年底1991年初开始回升,1993年中达到高峰,此时重新出现经济过热,特别是金融秩序紊乱.于是中央在6、7月间开始实施加强宏观调控措施,同时在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逐步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既避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烧.又避免了用急刹车和全面紧缩的办法带来经济大滑坡。从而使1994年中国经济在平稳回落中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1995年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宏观经济进一步降温.趋向预定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目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加强宏观调控,根本问题在于建立和健全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转机制。宏观调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系统中,法律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和削弱了法律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和作用,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当前应着重健全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立法机制、行政执法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挑战一:宏观调控面临"两难"考验 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将是国内外形势更为错综复杂的年.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检验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也给政府的调控能力带来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4.
《商务与法律》2004,(5):33-3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11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这六项主要任务是: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四、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德国的经济协调储备金制度由其《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集中加以规定,这种储备金制度是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有效工具,对德国的宏观调控实践及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像德国那样能为克服经济衰退随时提供宏观调控资金的“储备金”制度,而在通过财政收入、发行国债和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存在现实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经济调节储备金制度非常必要。我国储备金制度的建构可以结合本国的国情并借鉴德国的一些做法,同时应该使之成为一项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要逐步转变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上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我省的实际看,充分发挥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当前应着力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反思我国过去的法学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对微观经济法律机制的再构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宏观经济法律机制的再构造的研究,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失去了强有力的法律控制。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建立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几个法律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主张宏观调控宜政策化调整者的理由是宏观调控具有不确定性。但经济波动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定对宏观经济的规律可以认知以及国家干预经济之有效性。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波动。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因为宏观调控的实施必然会引起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动,且是宏观调控所引起的直接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西方国家的相机抉择和规则之争的本质是能否对经济波动有充分的认识和制定规范货币手段的法律规则的条件是否成熟,其并没有影响到宏观调控中法律制度对国家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仅有设权、分权、责任追究而实现的宏观调控法律化是不全面的,宏观调控的法律化是法治国家的应然要求和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将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问题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全会认为,无论是治理整顿期间还是治理整顿任务完成之后,都必须始终坚持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要逐步建立符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理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总结我国四十年的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本文试图对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法律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产业政策法初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先林 《中国法学》2003,(3):112-118
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 ,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法具有政策性、社会本位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和产业布局政策法等构成。在“入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