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4,(3):88-88
应提高农村贫困线划分标准。农工民主党贵州副主任委员万龙君:我国对贫困线的划分标准比照国际贫困人口标准已低了很多,而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人均年纯收入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低保标准相比,又相差几倍。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4,(3):86-87
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介绍,1986年,中国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和扶贫办,对67000多户的农户家庭收入支出进行了调查,为解决当时最基本的赤贫,按每天提供的大卡热量食品的需求计算,包括基本的衣着、交通、住房、燃料等等,确定了当时的标准是年人均收入低于206元(人民币,下同)。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中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要从城市贫困人口的产生、构成和现状着手,分析我国现有解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是存在"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在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贫困问题,教育工作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找到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使这些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困扰,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论贫困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国家的方略。在我国实行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法治的推行,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但是,在我国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后,才能实现由法治的现实状态、规范状态到法治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6.
当一座座规划整齐,高楼林立,金碧辉煌的城市拔地而起,一个个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面带骄傲,意气风发的时候,许多人便开始欢呼了:看哪,这就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骄傲,这就是我们的尊严和荣耀!我却时常在这时候想起那个著名的木桶原理。  相似文献   

7.
消除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其哲学归旨的题中之义。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讨论一以贯之地存在于其思想图谱之中。透过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的棱镜,折射出的是致力于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品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旨归。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贫困问题的论述进行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公安研究》2009,(5):95-95
林娜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报》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农民工贫困是指主要由于社会制度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工作所在地的居民理应享有的物质、服务和文化生活,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上的贫乏。农民工贫困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贫困、权利贫困与精神贫困三种类型。产生农民工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原来存在于城乡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被移植到城市里。  相似文献   

10.
权利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政治权利贫困问题,认为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问题不能纳入到政治框架中去理解,而是一种伴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权利贫困问题的产生与制度性社会排斥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1.
产生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超 《前沿》2005,(4):104-108
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消除贫困就成为了世界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比较分析产生贫困的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耗费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反贫困的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统计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国家统计局对小康标准的测算过程以及城乡居民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主要标志;分析了居民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并指出了西部农村距小康的差距,最后,分析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作为历史的延续,其在动态中发展,在新形势下受到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较以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农村贫困问题造成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削弱了现代社会的后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韦柳  周佐霖 《传承》2013,(2):44-45
诚信对每个人的发展都非常重要。通过对广西四所高校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中亦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求职简历弄虚作假、助学贷款拖欠、欺骗家长等失信现象。诚信教育离不开日常的教育,更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体系。要真正解决贫困生的诚信问题,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赵宏燕  李迎春 《前沿》2007,(12):209-212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了依可行能力认定贫困的观点。本文以其提出的可行能力问题为视角,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可行能力的概念,进而分析了其价值取向,即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接着指出贫困不仅仅是因为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可行能力被剥夺或缺失,而这种可行能力又离不开权利;最后得出以可行能力视角认识贫困问题的意义,即能够更准确地认识贫困现象且可行能力的方法有助于澄清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开展扶贫工作,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即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并越来越集中到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成为民族地区必须深入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固阳县为例,就民族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发展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边缘与困境中的女性--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社会与文化的视角,通过对广州市贫困妇女群体特征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初步对减轻妇女贫困的途径做方向性探讨,以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妇女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农村贫困问题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出发给广大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要消除农村贫困现象,必须精简县乡机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及探索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非自愿移民贫困指的是非自愿移民的绝对贫困,即非自愿移民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由于非自愿移民发展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我国当前的非自愿移民贫困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方面,这些风险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非自愿移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成因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西部地区脱贫进度相对缓慢 ,资金使用效益比较差并投入力度不够 ,财源的培植与贫困户的发展矛盾突出 ,异地安置越来越难 ,农民收入缓慢 ,返贫问题和民工贫困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成因非常复杂 ,地域环境条件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客观条件 ,人口素质低 ,扶贫政策的内在缺陷 ,贫困地区优惠政策被弱化 ,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差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