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房金融在我国的实践时间不长,社会关切度却极高。但当下研究大多是基于实务的对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关注我国住房金融制度形成和变迁的过程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我国住房金融的模式,有助于真正发挥住房金融在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间金融:制度变迁中的表达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琼 《求索》2011,(6):36-37,20
民间金融作为游离于正规金融制度之外的非正式经济活动,其存在有其自身合理性,形成有其内生性,即自然属性。因此,浅表像化的将其产生归结为正规金融体制缺陷所致,亦或大而概化将其发展进行肯定或否定,实有商榷之义。作为制度变迁中的新奇创新内生性产物,民间金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新生经济现象简单表述,而是制度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非均衡性状态,中国金融制度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转变路径选择表达,以及在此诉求表达之中,旨在营造适应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的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3.
滑冬玲 《人民论坛》2012,(20):60-61
鉴于现阶段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产权不明确、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该领域政府权责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全面的金融改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要减小金融改革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改革的绩效,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文建国 《前沿》2012,(13):108-109
主要西方国家自2009年启动金融改革计划以来,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作为本次金融改革的重心之一,以图重建金融秩序和恢复金融消费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制度构建已渐成形。在我国,虽然金融业遭受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金融领域投诉争议不断增加、消费者利益遭受严重侵犯等现状亟需通过监管改革予以完善,我国也需要加强金融微观监管的改革和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本文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制度进行分析,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观美国金融混业经营之路,无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制度本身都应当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安排。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混业经营是正式制度的社会理性和非正式制度的私人非理性有机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秀萍 《前沿》2009,(13):36-38
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困境下,农村民间金融这种由劳动人民自发进行的金融活动迫切需要现代金融法律的加以规范,本文作者主张通过健全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确立民间金融主体的合法地位,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规的金融体系,建立民间融资的保护性法律制度,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市场借贷活动。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就要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就要实现金融自由化,但是在自由化的过程中,那些不适当的自由化措施有可能导致新的金融抑制,积聚新的金融风险。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应当优化金融自由化的次序、建立动态的金融制度创新供给机制。二者有利于减少和控制自由化不当所致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金融腐败现象也伴随出现,违规经营、权钱交易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内部管理、新业务和新技术应用等几方面失控,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以及个别人抗腐蚀能力不强对此也有一定影响。为此,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金融腐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打击金融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9.
两岸交往过程中的金融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架构两岸金融交流法律体系不仅是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更是目前两岸往来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本文在回顾台湾当局调整两岸金融往来法律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障碍,设计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性障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而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制度和政策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要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真正的"国民待遇";深化金融改革力度,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行政行为,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缺陷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间金融在中国的兴起和迅速的发展,表明内生于中国体制外经济发展中的民间金融制度已成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事件。民间金融是在中国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经济制度变迁中的诱致性融资制度变迁,它作为一种市场化融资制度安排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提供了强大的体制外金融资源支持。本文从民间金融产生的客观因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民间金融一般发展趋势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现在建立民营银行并非最佳选择,而可以借鉴日本的信用金库制度,利用商会和行会的力量来进行整合。同时,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现有机制让其合理化,给其正当的名分让其发展而非一味取缔或者将其强制和迅速的纳入体制内。  相似文献   

12.
比较金融制度分析与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冠  张露 《思想战线》2003,29(3):23-27
不同国家金融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传统和演进路径,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也各有优势。比较金融制度分析,就是研究不同类型金融系统的特点,提供最优的金融系统参照。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需要借鉴他山之石,并结合具体的制度环境以及其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权衡,最终建立一个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开放和透明的金融体系,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而经济决定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相适应,金融发展也呈现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金融发展的东西差异尤其显著,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不足。造成西部金融受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与西部金融相关制度供给的相对不足。如何打破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和消除西部金融对经济的抑制,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应考虑建立高效生态经济系统机制,即可以与生态相融合的生态经济建设。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生态金融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推动生态金融建设,需要明确生态金融概念,协调生态与金融的关系,全面建设生态金融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功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实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朝克图  张秀琴 《前沿》2004,(12):52-55
金融创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许多制约因素的存在 ,使得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存在自身的缺陷。我国的金融创新要突出金融业的制度创新 ,优化金融市场的结构创新 ,加强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 ,规范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创新 ,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提高创新质量和科技含量上。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构起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制度,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就制度运行效率而言,现行金融制度还明显存在着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度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戴德铸 《理论月刊》2002,(10):56-57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但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度性约束,尤其是“金融需求抑制”比较普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发展金融产权多元化格局和金融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金融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安排的角度,通过对国外金融控股公司不同制度安排的比较,分析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构建的现状,探讨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构建的途径,认为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适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并着重从立法方面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难点及实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制度创新可以被定义为"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对原金融制度进行重构".而基本经济制度、创新的成本与风险、金融资源的稀缺程度、金融技术进步态势等是制约金融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我国过去20年实施的是一种强制性、渐进式的金融制度创新,因而导致其需求和供给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在我国,体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金融制度已成为经济社会中的"稀缺资源",所以在未来的金融制度创新进程中,至少应注意;明确金融制度创新的发展目标与思路;增强微观金融企业在金融制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框架基础与层次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东亚区域内加强金融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对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基础的分析表明:东亚地区整体上差异性较大,暂不具备同时进行金融合作的可行性;但区域内存在部分国家或地区,它们之间的差异较小,可进行金融合作的尝试。本文进一步识别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两个"子区域",提出推进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