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环境知情权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狭窄、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环境信息公开法律保障措施较弱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一些国际法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明确环境知情权的法律地位、拓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扩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危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极强的社会破坏性等特点。在应对危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多方参与的原则。当前,政府危机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全面等弊端,亟需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把好监督预警关;完善危机应急策略体系;做好信息反馈和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3.
覃芳婷 《重庆行政》2015,15(2):28-30
当前,我国正处在危机多发的动荡时期,频频爆发的危机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也考验着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快的行动来应对并加以控制,阻止事态的影响扩大. 一、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丑则静 《人民论坛》2013,(11):252-253
新世纪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集体腾飞,与之相伴的便是地区性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东亚地区国家围绕环境安全问题展开合作变得愈发迫切。文章分析了东亚环境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特点、东亚环境安全合作曲折发展原因,以期探寻我国的地区环境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5.
新条例制度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诉讼的变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重新塑造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而新条例所塑造的制度环境必将会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产生重大影响。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新条例所塑制度环境,对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审理、审判理念和裁判思路做出相应调整,尤其对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裁判理由、合法性标准、类型化快速审理、行政与司法双重解纷、原告主体资格、法律责任主体认定、受案范围、主动公开、审查对象、审查重点等问题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近代主要国家的发展进程与其海上安全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近代主要国家的崛起过程中有诸多共同之处,但国家发展进程与海上安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体现。对于我国而言,尤其重要的是,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做到陆、海平衡以及目标、手段的均衡。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国家良好的海上安全环境不仅已成为国家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本身也成为国家战略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7.
沈晨  杨文雅 《电子政务》2008,(12):105-111
概述了美国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分析了3个有代表性的利用公共信息系统应对突发灾难的典型案例:运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调动志愿医务医护人员,通过公众信息服务网络为受灾民众提供帮助,通过医疗信息化运用电子病历等方式协助受灾民众得到妥善医务治疗,剖析了美国政府在面临特大灾难的应对策略;并提出美国政府在准备和应对突发灾难方面值得我国应急部门应研究和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9.
张静 《人民论坛》2012,(20):42-43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国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定位应是以国内安全稳定为前提,持续加强国家实力基石,增强国际影响力;本着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塑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努力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相似文献   

10.
对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环境是十分恶化,或是迄今最好,不宜轻易下结论。中国的快速发展向世界提出了一些新问题,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研究,以协商方式来分享人类有限的资源与空间。其中各方所借用的方式方法,应是尊重事实、尊重国际法、互让互给。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后,美国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及应对机制得到了全面加强,其主要框架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看,国家有联邦国土安全部,各州有灾害预防应对办公室,各郡(县)有应急通讯指挥中心;从横向操作层面看,又可分为包括911紧急救助服务系统在内的应急通讯指挥中心,独立的消防和紧急救助机 构,以及包括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救治中心等各类具体操作机构,从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应急指挥与操作体系.考察和借鉴美国公共危机指挥体系及应对机制,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的:首先,建立协调一致、有序高效的指挥系统,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其次,加强快速应急机制建设,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关键环节;最后,促使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这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常锐 《理论月刊》2013,(2):180-184
国外的政府信息公开发展较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其中,韩国与我国历史文化联系紧密,思维方式也较为接近,所以,通过研究韩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过程、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及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夯实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社会基础;树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正确理念;确定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合理范围;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议机构;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初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记者:我区初步建立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在去年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其具体内容有哪些?发展情况如何?刘新文: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是建立在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网、信息报告网和医疗紧急救助网(简称“三网”)基础上的。“三网”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巩固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及时准确掌握疫情、中毒和其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论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五项战略性需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安全形势,保障我国国家安全,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观念——系统的国家安全观;需要全方位的法治——真正的国家安全法;需要全方位的谋划——完整成文的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全方位的保障——统领全局的国家安全机构;需要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创新的国家安全理论。  相似文献   

15.
传统国家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及由此造成的治理危机。疫灾爆发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大量损耗人口,破坏经济与民生,造成社会失序,动摇儒教价值观,构成传统国家治理的危机。在应对疫灾方面,传统国家建立起了一套医事机构体系,初步形成了培养和选拔医学人才的机制,从预防到补救、隔离到医治、物质到精神,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应对疫灾的经验做法。但另一方面,传统国家医事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足以覆盖全体民众,儒学士林对医学人才的歧视和排斥限制了医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削弱了应对疫灾的专业力量,对病人的隔离和公共卫生维护不到位,防疫法制不完备,未能将其上升为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水准的转机。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疫灾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危机,仍然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契机,但还需要完善尤其严格执行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真正转机。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县域人力资源开发滞后、高素质人才稀缺及县域社会保险机制不健全、吸引力不强的困境,文章简要阐述了社会保险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通过阐述经济增长理论、社会公正与资源再分配理论等正向关系,探寻两者相互作用情况,分析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价值功能,归纳了可行的优化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封闭走向开放,并日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之中的中国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国家经济安全从外延上来讲,应该包括:信息和技术安全、金融安全、对外贸易安全、国内生产结构安全四个方面。如何防范和解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一个自应体系,寻求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维护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国外一些国家通过行政程序法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立法对本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法律化,我国也在近期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将实施。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目的、内容、限制、方式、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在辩析政府信息公开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和实践的历程,并主要从立法层面提出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废水渗漏,造成汀江重大污染事故。此次污染事件凸现了不少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中的缺失。我国应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引入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式选择应在观念上实现由权力型向权利型公开理念的转变。在内容上,应寻求保密和公开的平衡;在操作层面上,应充分整合多种新闻发布和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