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及二战前后,移民至部分西方国家的乌克兰族人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反苏联、宣扬乌克兰独立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在所在国家组织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团体并开展活动,以期对所在国家、乌克兰及苏联施加影响,其中以美国乌克兰移民的活动最为活跃。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乌克兰族裔的民族主义活动,以及对美国社会、原苏联及乌克兰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民族认同往往使得境外民族主义的宣传及其他活动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或其部分成员有可能产生很强的影响力,日益发展的互联网以及各类现代媒体则会强化其作用。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做好民族工作,是当代多民族国家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全国选民分成阵线分明的东、西两部分,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频繁变动的版图。历史上,乌克兰长期处于被瓜分或兼并的状态,东乌克兰长期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而西部则长期受波兰的统治。第二、文化及宗教因素。西乌克兰长期受波兰语言、文化的影响,信奉天主教的多,而东乌克兰多信奉东正教。第三、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影响及后果。苏联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民族政策,为日后的民族分离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基辅罗斯是它们共同的摇篮,蒙古大军的入侵使俄罗斯和乌克兰走上不同发展道路。通过《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并逐渐由俄国管辖下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变为普通行省。此后,俄国利用各种手段对乌克兰实行民族同化。十月革命后,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又经历了苏联大家庭的沧桑巨变。共同生活数百年的历史留给两个民族的不是兄弟般的手足之情,而是恩怨交织的复杂记忆。苏联解体后,这份解不开的历史情结使两国关系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苏维埃政权对哥萨克采取了"非哥萨克化"政策并在19世纪20年代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和迫害,这导致了哥萨克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群体近七十年的沉寂。苏联解体至今,在俄罗斯境内掀起了哥萨克复兴的浪潮,当代俄罗斯国家对哥萨克的复兴则给予了诸多政策和舆论导向支持。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危机:多维视野下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克兰危机是苏联解体后欧亚地区转型发展和欧洲安全体系演变的重大事件,不仅反映了乌克兰国内的重重矛盾,也折射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战略格局和大国关系变化的复杂光谱。从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是政治失范导致社会失序的重要标本,20多年的社会转型困局加剧了乌社会既有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分野,而这些矛盾在经济发展遇阻和民主政治危机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化为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危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俄、美、欧在乌克兰有着各自的地缘政治目标,它们之间的大博弈使欧洲有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年危机"覆辙的危险。从国际秩序的角度看,尽管俄罗斯以强力方式取得了克里米亚,但不可能颠覆西方主导的现行国际秩序,俄罗斯有可能在美欧制裁之下遭受诸多损失。从帝国研究的角度看,苏联解体的"后遗症"并未痊愈,欧亚地区的安全和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俄罗斯所倡导的"欧亚一体化"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其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为其他成员国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发展空间等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6.
原苏联的语言政策对中亚民族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回顾沙俄的中亚语言政策的基础上,阐述并评论了苏维埃俄罗斯政府初期关于语言政策的争论以及对苏联语言政策的影响。本文认为,尽管苏联对中亚的语言政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产生差异,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苏维埃俄罗斯政府初期制定的语言方针而运作,并逐渐呈现俄罗斯化的趋势。本文从苏联语言政策的争论、线索、过程及意义等角度出发,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当前中亚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多族化"是指美利坚民族内部形成了多个族类群体,并时常伴有族群中心主义或族群民族主义等族群性构建和复苏的现象。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族源多样性移民的空前增加和"聚众成族"现象的日益普遍,美国"多族化"现象空前扩展、"多族化"诉求日益高涨,造就了美国族群政治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萌芽、兴起的多元主义族群政治,初衷是为了回应日益增长的"多族化"权利诉求、调控"多族化"问题,但是在现实中却与美国的"多族化"交互结合,加剧了美国"多族化"现象的广泛化和固化,对美国的国族认同和国家整合产生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和后果。基于美国"多族化"带来的种种困扰和隐忧,从理论和政策两个维度关注美国族群政治的得失和走向,有益于民族国家,尤其是多族群发展中国家理性创建和正确选择符合"本土化"的族际政治整合模式,有效调控和治理"多族化"问题,实现民族国家的国族整合。  相似文献   

8.
以人文研究参与国际问题研究,为我们透视当代乌克兰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一书,从乌克兰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等方面入手,考察了乌克兰未来的内部发展及其对外选择的前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提出的"新历史性共同体"理论中宣扬的"民族平等"实际上并不存在,"苏联人民"在宪法中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却被割裂为不同的"主权"和"特殊"部分。在民族政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各民族中不断出现要求平等和提高自己"民族"地位的运动。因此,苏联的"新历史性共同体"就是"苏联人民"共同体的变形。由于它不符合苏联国情,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因而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色彩革命"是继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确立新国家身份的延续.如果说苏联解体解决了这些国家"离开谁"的问题,那么"色彩革命"将解决"靠近谁"的问题.当前,独联体国家发生"色彩革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酝酿成立"民主选择联盟","古阿姆联盟"欲东山再起.俄罗斯维系独联体的手段有限、政策有误,独联体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人们众说纷坛,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民族政策的失误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民族问题历来是困扰苏联当局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某一时期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3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初苏联当局强制迁移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误。它造成的危害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仍然感觉得到,车臣危机就是证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实施,苏联党和政府的一些绝密文件陆续解密,其中包括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  相似文献   

12.
苏联时期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加盟共和国间的经济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苏联解体后,俄乌转变为两个相互间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独立国家。由于乌克兰特殊的地缘经济政治地位,与欧洲经济一体化也同样是乌克兰优先发展的对外政策,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两国在能源、农产品和军工领域的合作进程发展缓慢。从长远来看,发展两国间的内在经济联系,促进两国间多领域合作是符合两国经济发展共同利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亚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是一个国家构建与政治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各国不仅要解决权力结构体系的"去苏联化"和本土化问题,还要处理民族国家构建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权的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独立与转型20余年来,中亚五国在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本国发展状况的权力结构体系和政治系统。但由于多数中亚总统制国家尚未经历正常的政权轮换,其宪政民主体制没有完成制度性巩固。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总统拥有无人撼动的政治威望,但伴随领导人步入"老人执政"时期,政治权力体系的结构性与制度性矛盾也日渐凸显,并有可能在后"老人执政"时期对政权稳定构成现实威胁。  相似文献   

14.
在乌克兰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寡头"(乌克兰语ол?гарх,俄语олигарх)一词,所谓"寡头"专指控制乌克兰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工业大鳄。乌克兰寡头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产生的新的统治精英,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实力,左右着乌克兰经济政治转轨,影响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将利益触角延伸到乌克兰的各个层面。他们身份多重,不仅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政党的组织者、领导者或拉达(乌克兰议会)议员、政府要员。可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大地上兴起了旅俄留学热潮.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大批进步青年、志士仁人来到十月革命的故乡.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及苏联的各大军事院校留下了他们求学的足迹.历经艰苦磨炼,这批人中的中共党员、优秀分子回到祖国后,为改造中国社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出人意料,两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促成这一剧变的诸多因素中,苏联因素不容忽视。苏联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导致其对越南政策的变化,在越南问题上由超然的脱身态度变为积极援助,中苏两国关于援越问题产生矛盾,越南出于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推行有利于自身的倾向性政策,越南在中苏两国关系的天平上倒向了苏联一边。与此同时,苏联调整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从而影响中美关系走向,中美和解对中越关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两国关系交恶,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中越处于全面紧张和严重对立状态,两国关系产生戏剧性变化。总之,苏联的全球性进攻战略政策对此期中越关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一乌克兰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东乌克兰的沙皇俄国与占领西乌克兰的奥匈帝国交战,乌克兰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乌克兰人受尽蹂躏与战争疾苦~①。这时,"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的乌克兰精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属于单一的民族,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并自由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②在这经济、政治和人民心理剧烈动荡的社会中,乌克兰各政党、各阶层力图结束混乱秩序、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和社会革命的历程,被西方史学界称为"1917~1921年乌克兰革命"。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沙皇俄国领土分崩离析,俄国出现了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两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俄国境内的乌克兰地区,知识分子、社会团体成员、士  相似文献   

18.
乌克兰危机的民族政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克兰危机是民主政治、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政治等要素杂糅并复合互动的产物,作者从民族政治的角度对之加以解读。第一,历史上的民族积怨与对立是导致乌克兰危机的重要历史根源,但它在当下如何被“记忆”与“重新发现”才是理解这一根源的关键。第二,在乌克兰二十余年国家建设中,出现了国族主导与主体民族主导两种路径的张力与冲突,这是导致当前乌克兰危机的深层次国内政治根源。第三,在乌克兰民主实践中,出现了现代政党政治与传统民族政治合体的趋势,这一合体包含了内在张力,实际上是乌克兰国家转型不成熟的标志,这是当前乌克兰危机爆发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根源。第四,不恰当地运用民族自决权,则是乌克兰危机迈向国际危机的重要根源。第五,从国内政治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源自国家建设的失败,其民族政治更应从国家建设意义上加以审视。鉴于乌克兰危机短时间难有转机,面对危机发酵以及后危机时代的冲突治理,民族政治因素的负面作用仍不容忽视,民族政治在未来的乌克兰政治生活中仍将是一个棘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苏联民族联邦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联邦制是苏联的国家结构形式,它在社会基础、制度资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并与联邦制的逻辑内涵存在抵触。由于苏联党政领导人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政策和行为,民族联邦制失去本来的合法化基础。苏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成为民族联邦制和整个政治体制的合法化基础。民族联邦制的异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左凤荣刘显忠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该成果详尽系统地研究了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就资料、文献的丰富性和研究视野的开阔与研究内容的全面性而言,该成果超越了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所有同类研究成果,将国内的苏联及俄罗斯民族问题研究推到了一个新水平。书中根据苏联的教训提出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