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不强是导致高校不能实现依法管理的重要原因。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高校法治化水平还比较落后,高校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后,"依法治校"便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学校制度就是要实现学校依法管理。因此,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高校依法治理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行依法治教,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施。当前,我国高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校,对促进大学现代化进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宗教法人制度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底层设计.宗教法人制度建设应以保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强化宗教组织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一类特殊的行政主体,肩负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职能.其中,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校的管理权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引发的诉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目前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与立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规章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方面也与司法程序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导致纠纷的产生.高校法治化建设应与外部司法环境协调,这是高校法治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校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法治化内涵了教育现代化应然的价值指向。针对当前我国现代高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教育现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教育法治化必须实行教育关系、教育行为以及教育发展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积极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文环境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素之一,本文探讨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建设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文环境提出几点建议:建立健全各项就业指导制度,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的有效管理;营造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校园氛围,大力培育就业新途径;积极开展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重视毕业生就业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大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高校作为现代文化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传播平台,其法治化建设既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又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确立现代公立高校之公法人地位,界分高校外部民事法律关系及行政法律关系,建构高校自治权的架构,以求得高校在法治与自治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治理商业贿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商业贿赂犯罪可以界定为发生在商业活动领域的贿赂犯罪.商业贿赂犯罪有重点的发案领域,并且同国家公务员利用行政审批权、执法权和司法权索取、收受贿赂紧密相关.检察机关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主要承担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加强诉讼监督以及结合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协助有关行业或者系统、领域建立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完善立法以及法律政策界限的厘清,将是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对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开发期刊利用率的多条途径,目的在于提高期刊资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高国家治理现代与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都要求改变现有的宗教事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创新,宗教事务治理在治理结构、治理方式与治理过程方面需要获得法律制度的支持。在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多样化治理方式、治理程序以及治理机制等方面,宗教事务治理具有强烈的法治需求。作为回应,宗教事务治理在多元治理主体结构法定化、多样化治理方式规范化、治理法治程序制度塑造、动态化法律治理机制构建等方面,法治的建构作用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13.
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遵章治理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大学章程建设与高校治理良性互动,必须厘清大学章程与高校治理的关系,提高循章治理意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形成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作用的多元治理机制,健全及时纠偏纠错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彝区社会治理应当法治化,但选择现代国家法还是传统习惯法乃是一种基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利益考量。仅以"国家法"这一外力方式来推进彝区治理法治化进程是不够的,且推行不当还会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基于彝区熟人社会的特征,彝族习惯法在彝区基层社会治理中仍应占据重要地位。但应当发挥国家法在改良彝族陈规陋习、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进而形成多元的法治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社会共同治理即意味着多主体参与治理,需要行政法治作为依据和保障,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然路径。建构社区共同治理模式必须坚持依法治国、重视行政法治思维和坚持职权全面法定原则。建构社区共同治理模式需要在行政法治理念指引下完成,并以其所需的各类有效机制事先形成作为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只有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在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才能达到促进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下,遵循法治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要进一步加强道德滋养法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治安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19.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做好新时期公共安全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稳定步入高风险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公共安全治理存在许多突出问题。这都迫切需要我们大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国家治理制度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方式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其重要的标志是执政党反复强调"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在现代法治社会,国家治理制度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梳理国家治理的模式与概念,分析我国国家治理制度化的现有条件和基础,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制度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