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论纯经济损失的侵权责任--从欧洲比较法展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湘兰  朱强 《时代法学》2004,2(5):82-92,109
欧洲各国对纯经济损失的赔偿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侵权法规范模式分为不同的阵营.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纯经济损失不赔原则,并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为支撑,且其形成只是概念主义造就的一起历史事故,实践中必然产生不合理的结果.基于比较法以及法学方法论的考量,笔者主张在解决纯经济损失问题时,应摆脱抽象概念的桎梏,更多地借用规定功能的法概念、类型化以及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侵权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侵权法在两大法系中所采路径截然不同、风格各异,这一特点与具体规则模式和一般原则模式之间的现代法律理论的区别是相伴而生的。比较侵权法的焦点主要不是实体问题,而是侵权法的基本结构和模式问题。在侵权法的诸多具体制度上,两大法系远比普遍认为的那样更为相近,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和差别。  相似文献   

5.
This Note proposes that all states should require that foster parents have liability insurance before children are placed in their care. This Note also proposes that the liability insurance needs to cover not just harm to third parties but also harm to the foster children through the negligent acts of the foster parents. This legislation will allow foster children to have standing to bring claims against their foster parent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give them a greater opportunity for recovery. Currently, the policies and statutes governing the policies in place do not cover all types of harm that can occur during the fost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ertain policies leave children who are harmed by their foster parents’ negligence unable to recover any damages from the people who have harmed them. Because foster parents can be left to defend the actions themselves, they often become judgment proof due to their low income, leaving the children who are harmed with little chance of recovery.
    Key Points for the Family Court Community:
  • States need to require foster parents to obtain liability insurance, which covers harm done by the foster children to third parties, harm to the home, and any harm done to the child by the foster parents.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学界和立法机关的主流观点认为,雇主责任的性质是替代责任,这种看法并不合理。替代责任原理及规则渊源于英美普通法,其立基于近代手工业社会,反映了当时较为简单的雇佣关系。到了现代工业风险社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雇佣关系的复杂化,这一原理及规则不能为遭受企业活动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也不能为雇主积极履行义务提供法律上的激励机制。因此,使用替代责任原理并不能对《侵权责任法》第34条作出合理、妥当的解释。目前,英美法上的"企业责任理论"和德国法上的"组织过错理论"反映了比较法上雇主责任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民法典》第1186条对原《侵权责任法》第24条作出重大修正,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为依照法律的规定,从而完全改变了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机理。立法者作出此项修正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适用范围,统一裁判尺度,避免法官的自由裁量尺度过宽等弊端。为此,在司法适用中有必要对法律的规定之文义予以目的性限缩,即其仅指《民法典》或其他法律中有关公平分担损失的具体规定或特别规定,而不包括其中的原则性规定,尤其是不应包括内容抽象、空洞的公平原则。侵权法有其自身的原理和逻辑,其并非解决受害人救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妥善解决受害人保护和损失分担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与侵权损害救济途径多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风险社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传统侵权法律制度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型侵权行为以及灾难性、大规模的人身损害事故时存在局限性。对此,我国《侵权责任法》在功能定位、保障范围、加害事由、归责原则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对风险社会的现实状况和生活形态作出了回应,尤其强化了侵权法的救济功能。侵权法的这种制度变化改变了我国责任风险的原有形态;同时,在侵权法律体系内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对受害人的赔偿和救济问题,由此给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以侵权法、责任保险和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多元救济体系中,各项制度之间应注意协调,避免赔偿不足或赔偿过度。  相似文献   

9.
论银行监管机构的侵权责任——以银行破产和英美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管者在银行破产中享有巨大的权限。在许多国家,利益受损的股东或存款人针对监管者提起侵权之诉,银行法赋予监管者豁免是受害人败诉的主要原因。给予监管者一定程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保护不应使得受损方不能获得实质的救济。从经济、政策或正义层面来看,给予监管机构侵权责任的绝对豁免并不合适,绝对豁免与金融体系稳定、效率和正义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维持效率的同时,应当分析受害人和监管机构在损害过程中的角色,而不能采取过于僵硬的绝对豁免的方式,以实现分配正义和纠正正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对于合格疫苗导致的损害,有必要从公法上的国家责任的角度进行分析。预防接种行为本身的特殊性,是理解国家在此行为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前提因素。国家在预防接种行为中应承担多项注意义务,包括整体监管和具体实施两个方面。注意义务的违反可能导致国家赔偿责任;此外,即使国家不存在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况,根据结果责任,个人也可以获得国家补偿。日本预防接种的国家责任体系对于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高空抛坠物侵权案件中侵权人查找难题,我国《民法典》第1254条第3款为公安机关增设了调查权。该调查权应当被定性为侵权调查权,不同于公安机关固有的治安调查权和刑事侦查权。作为我国《民法典》中的公法规范,调查权条款的正当性不仅源于理论层面的积极面向的辅助原则,更在于其对权利保障的现实意义。高空抛坠物致人损害行为的复合属性与公安机关兼具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双重定位导致侵权调查权与治安调查权和刑事侦查权难免竞合,这对公安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调查权条款的适用主要产生两个法律效果:一是受害人的调查义务转移到了公安机关,前者的调查义务得以免除;二是“依法及时”和“查清责任人”的目标指向引发了调查不作为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The nature and prevalence of insurance fraud has been studied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even in the USA and Europe. Nevertheless, national authorities have pressed ahead with various approaches to control such fraud. This paper briefly outlines the nature and difficulties around measurement of insurance fraud and reviews key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he regulation of fraud. It then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surance fraud in Taiwan and recent proposals for anti-fraud control. It analyses these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actual practices of insurance companies which give evidence to the idea that ‘moral hazard’ is embedded i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al economies of private insurance.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侵害事件的处理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中国三鹿奶粉事件的行政主导处理和日本C型肝炎诉讼案的立法与司法结合、合并和解各有千秋,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本文通过对两案的比较,在分析其利弊的同时,指出其共同特点:在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侵害事件时,积极开拓多元化处理机制,寻求善治;以对受害人的救济为核心,选择最有利于受害人获致救济的处理方式;政府责任的扩大及积极处理;基于特定体制、社会环境与条件的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4.
何丽新  陈诺 《政法论坛》2021,(1):101-111
在利他保险合同下,我国保险法赋予投保人较强"任意性"的合同解除权,此造成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保险金请求权的落空,有违"利他"之初衷。《保险法司法解释三》虽以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赎买权"维系利他保险合同的存续,但却难以切实实施。借以行政法比例原则的适合性、必要性以及比例性三个子原则对投保人任意解除权制度予以审查,投保人任意解除权制度的目的虽然正当,但是所采取的手段与其目的不相匹配,应当对投保人任意解除权的行使进行限制。在我国的保险合同的框架下,当投保人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非为同一人时,尽管被保险人居于保险保障的核心地位,但对其合同利益的保护尚未达到足以突破合同相对性的程度,仍应以投保人作为合同当事人行使利他保险合同的解除权,且限于保险合同成立后至保险事故发生前行使。投保人解除利他保险合同前,应履行通知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义务,以满足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对解除合同的知情权,从而保障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赎买权"。同时,投保人解除权的限制不仅仅包括对其积极解除合同行为的限制,还应当包括对其特定情形下消极不解除合同行为的限制,全面衡平利他保险合同下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三方利益。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自然人有请求信息处理者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但这并不等于承认数据生命周期的最后环节是“删除”,因为“删除权”是“信息处理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基础丧失”的必然结果,而“数据销毁”才是“数据归于消灭”的处理流程末端。数据销毁义务的理论基础在于信息保密方式的扩张,即从维持信息保密状态转向维持数据安全风险的可控性。在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倘若义务主体无法保障暂时不使用的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状态,则应当采取适当的数据销毁范式降低数据泄露或非法复原的安全风险。在未来立法活动中,我国应当明确数据销毁义务的义务主体、销毁方式和销毁范围等具体制度内容,完成数据安全立法的“最后闭环”。  相似文献   

16.
冯曦 《政法学刊》2011,28(6):35-39
损害具有相互性,损害并一定意味着必然有救济。对于"受害者"的救济应遵循财富最大化原则。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虽然复杂,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于因果关系分析,恰当的做法是由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于因果关系类型化指引法官裁判。在风险增加的社会,传统归责原则凸显其局限性,社会财富最大化原则要求风险分担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进行中日侵权行为法的比较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因为侵权行为法在中日两国都是极富争议的法学领域,而这种争议性集中体现在侵权责任法的目的论以及侵权损害赔偿方式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实例来进行中日两国侵权行为法的比较研究: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产品责任、公害与环境问题、灾害问题以及战后补偿问题。本文认为,在21世纪侵权行为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1)在许多公共侵权案件中,法和政策之间存在交叉作用的关系;(2)侵权法的新近发展,例如,经济性侵权、网络侵权、性骚扰、儿童虐待以及一些发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所谓密室侵权等;(3)侵权案件所造成的对于个人人格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并不同于普通的身体伤害。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环境侵权法的发展。其次,在交通事故处理的案件中,有关在传统的侵权法领域之外建立综合救济体系的讨论已经开始展开,但是还有必要将这一救济体系应用在有关于自然灾害的处理过程中去,如最近频发的震灾救济和水灾救济等。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讨论建立一整套更加广泛的公共救济机制。再次,东亚邻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在环保等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对公共资源(诸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等)的保护与管理中,这些环保领域的合作有助于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恶化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最后,关于战后补偿问题,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之后遗留下的有关战后补偿问题的讨论仍显不足。重新审视战后补偿问题中存在的法律与道德性责任,重新考虑战后补偿问题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救济方式这些问题,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关系到如何防止两国人民之间仇恨心理的延续,关系到如何寻求受害人内心的宽恕,更关系到如何寻求两国之间历史性的和解。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抚顺进行的对日本战犯的效果显著的"认罪"实践,为学术界在此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学术自由:侵权与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海定 《现代法学》2005,27(6):35-45
学术自由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具有共性,但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行为的主观方面和行为后果不是认定学术自由侵权的必备要素。从学术自由权成立的正当性出发,有三类限制或禁止学术自由的行为是应予允许的。在现代社会中,按照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的广泛程度和实际效果,最重要的学术自由权救济机制包括宪法救济、一般诉讼救济以及通过结社进行的自力救济。  相似文献   

19.
博弈、良心与保障——关于公务员公共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勇 《行政与法》2006,(10):35-36
公共精神是决定公务员精神的重要因素。公务员公共与私人的二重角色导致“为公”与“自利”的博弈。良心是道德存在系统的内核,是公务员公共精神的道德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行政公共精神诉求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之下,争做公共精神的实践者与弘扬者是每一位公务员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The Consumer Insurance (Disclosure and Representations) Act 2012, which abolishes the consumer assured's duty to volunteer information, heralds the first successful outcome of the English and Scottish Law Commissions current insurance contract law reform proje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ects of the common law duty of disclosure which the Law Commissions sought to address. It goes on to consider why previous legislative attempts failed, the self‐regulatory measures introduced b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as a means of resisting earlier pressure for statutory intervention, and how that resistance broke down. Finally, it examines the scope of the 2012 reforms and the current consultation being undertaken in respect of the duty of disclosure in relation to business insurance. It concludes by asse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atute in providing a necessary impetus for future insurance law re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