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修正案(六)》规定的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有力地保障了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而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儿童实施乞讨行为则是本罪犯罪构成上的本质特征。这一本质特征也是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组织儿童卖花和组织成年人强行乞讨等与本罪相关的组织性乞讨行为性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乞讨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国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新增内容应该定义为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对维护残疾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意义。其立法意义深远同时也存在缺陷,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强迫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之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17条所新增加的犯罪。根据立法规定和罪名确定的基本原则,其宜称为“强迫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强迫组织残疾人、儿童进行乞讨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实践中,应当厘清它与违反治安处罚法的一般违法乞讨行为、拐骗儿童罪、故意伤害罪等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自取消收容遣送制度的几年来,中国各城市居无定所的乞讨流浪、偷盗抢劫等流窜犯罪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所导致的民事纠纷、违法犯罪等不稳定因素亦随之骤增,给当地市容、秩序和治安管理构成很大压力.政府应该如何予以规制,如何在公共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实现衡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美国的经验为例,希望能够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形成、法院逻辑推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设立有利于保护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以及社会公共秩序,以修正案的形式出现也是对刑法典的一种补苴。该罪以暴力、胁迫的手段组织乞讨,侵害了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和社会公共秩序,主观上并不以牟利为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6.
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的客体是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和社会管理秩序;客观方面包括“暴力、胁迫”行为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对象和“暴力、胁迫”的对象具有同一性。采用暴力、胁迫方式进行组织的,以及在形成组织控制状态后的过程中对不愿乞讨的残疾人、儿童实施暴力、胁迫的,均构成犯罪,且无需把被组织者限定为3人以上。犯罪主体原则上应包括残疾人、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内。  相似文献   

7.
收容救助制度取代收容遣送制度后,城市中愈演愈烈的流浪乞讨现象引发了现实与潜在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问题。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主要行政部门———公安机关,有介入流浪乞讨问题治理的必要,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公安机关仍面临诸多特殊困难。解决思路包括充分运用已有的法律法规、设立“禁乞区”、积极促进流浪乞讨问题之“综合治理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浅析强迫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七条新增的规定突出了刑法对残疾人、儿童的人身权利的保护,但其罪名尚未正式确定。该罪所保护的客体类型不同于一般组织型犯罪,在司法适用中,应注意该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别和界定。  相似文献   

9.
流浪乞讨,古已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从收容遣送转变为救助管理,从被动趋向主动。但在具体救助管理过程中,由于对救助管理对象的不明确和流浪乞讨法律属性的认识不一,各地做法各异,进退两难。文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最基础的概念解析出发,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详细探究其形成原因,并从生存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权、权利与自由等宪政理论角度着手,准确定位流浪乞讨的法律属性,为探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奠定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0.
流浪乞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由来已久。流浪乞讨造成的社会隐患和治安问题不能忽视,更不能放任自流。公安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配合民政部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积极作为,履行好在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承担的救助管理协助配合职责和治安管理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要有效运用联、引、宣、限、查、告、教、送、罚、档等十项工作方法,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儿童最佳利益理念的提出和广泛实施以来,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纷纷对儿童最佳利益理念展开了研究和试点探索。面对日益令人担忧的街头流浪乞讨儿童问题,呼吁更新理念、完善立法、重建救助街头流浪儿童专门场所的声音不绝于耳。改变现目前状况首先应立足于国内外在本领域既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水平、民族文化等现实情况,将实证研究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分析探讨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法律对策,努力探索适合本区域特色的预防、救助街头流浪乞讨儿童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流浪乞讨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正常、摇摆、反常等三种类型。流浪乞讨人员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是既要相信政策,澄清错误意识;又要正视问题,制定《办法》配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13.
城市乞讨是指城市中生活无着,向人求讨,乞求施舍或救济,从而获得食物或钱财,以维持生存的现象。城市乞讨的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前者是部分地区的经济落后、城市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城市乞讨的管理不力和对欺诈性乞讨及犯罪性乞讨的打击不够;后者包括部分人思想堕落和以"孝"为中心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弱化。城市乞讨不仅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流失,而且可能由此导致不务正业、懒惰的风气滋生,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城市乞讨还可以导致政治和文化的困境。城市乞讨的应对策略应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多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乞讨方式和乞讨行为也纷繁复杂且有违法犯罪的倾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我国目前对城市乞讨人员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对城市乞讨行为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团结协作以及市民的积极参与。公安机关对乞讨的管理要由传统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转变为对乞讨行为的管理,在保障人权与维护社会治安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乞讨者逐渐增多。乞讨者活动于公交车辆、地铁和街道等公共场所,容易引发强索恶要、乞讨冲突等治安事件。一些不法人员借乞讨之名伺机盗窃、抢劫,危害城市治安秩序。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文中通过对湘西州实地走访、资料查阅、座谈交流等方式,围绕救助管理照料服务、救助寻亲等七个方面关键环节开展调研,总结了救助工作亮点,梳理了救助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并对改进当前救助工作做出了积极思考,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双亲务工在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监护与家庭保护,往往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通过各种调查数据及大量新闻媒体的报道,近年来留守儿童人身生命等法律权利受侵害等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包括自杀、溺水等由于监护缺失而发生的悲剧,而且更多的是作为强奸、拐卖儿童等犯罪的侵害主体,在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儿童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处在幸福童年状态的留守儿童,却成为最易受违法犯罪侵害的主体,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一些民办幼儿园为增强孩子免疫能力、提高出勤率,而私自给孩子喂病毒灵等处方药的事件相继被曝光。该事件背后所折射的问题发人深省,亟待重新审视我国现今的幼儿保护体制的问题与缺陷。目前幼儿保护问题不仅是立法上缺陷,还有制度上的缺失,而加强现有制度的执行力度,广泛普及幼儿法律保护意识以及建立国家监护人制度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流浪儿童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着重加强:解释流浪儿童的宏观成因,探讨如何将"儿童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研究救助保护中心的定位,加强对目前在街头流浪的儿童的研究以及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评估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20.
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由此而来产生的网上著作权法律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先从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就目前网络著作权保护从三个方面即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司法管辖、归责原则及举证责任分别展开论述 ,并穿插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