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农地之流转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关于其流转的模式在我国已有几个试点地区,在取得成功经验的背后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2012年初在全国国土资源会议上,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北京和上海可以开展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公租房试点。这可以称得上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缓解我国城市用地相对紧缺的一个新型试点,具有重大意义。但其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这一模式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如何平衡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特有的二元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权利不平等性。因此应修改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地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  相似文献   

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在入市时符合建设用地规划的土地,与其原来是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或耕地无关。从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出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应采取直接入市模式。在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模式下,政府通过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制度,可以有效保护耕地和调控土地市场。政府通过税收方式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既可以减少改革阻力,又可以合理调节贫富差距。  相似文献   

3.
万广军 《前沿》2010,(21):94-98
相关文献主要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产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该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制度创新对农用地的影响关注不足;缺少对制度创新效果及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完善对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作用的研究;对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在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高校团的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的文化建设可采取多种文化技能和文化实践的活动形式,庄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指导学生开展文艺实践,并把普及和提高融合起来,把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要搞好高校团的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实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兰 《求索》2007,(3):107-109
2005年10月1日出台的《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合法”入市。这与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显然不一致。一时间,赞同者认为广东的做法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在尊重历史和承认现实的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但也有观点认为,广东的做法导致“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将受到挑战,程序正义面临惨遭破坏的危机”。本文基于对广东立法的认识,结合目前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及弊端,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现实可行性及法律性,以期对物权法(草案)以及《土地管理法》的进一步修订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增强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是服务青年、凝聚青年、赢得青年的一项关键所在。鉴于高校共青团干部的时代特征与舆论引导工作优势,高校共青团干部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的路径主要有:以团属校园媒体为主阵地开展宣传和引导工作;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团结、善战的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团队;以人为本增强高校共青团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以校外媒体为依托增强其对学校舆论引导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刘若谷 《青年论坛》2014,(2):111-114
改革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创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法律制度,一要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的权属及权能内涵,允许其依法出让、租赁、入股;二要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条件、方式和程序,做到合法合规、公开公正、运行有序;三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机制,明确分配主体、控制分配比例、监管收益用途;四要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登记制度、定级评估制度和价格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贝  衡霞 《求索》2011,(11):5-7,4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存在的内在条件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其现实存在的外在因素是集体使用权的市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的来源,既不是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也不是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利润平均化前的扣除,具体表现为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是由劣等建设用地支付的绝对地租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李晟  郧文聚 《中国发展》2013,13(2):23-26
伴随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大中城市周边集体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全国各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变增长方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文在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大中城市周边区域率先建立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并就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鼓励、扶持产业支撑,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城乡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已作为一种普遍现象融入社会经济活动之中。但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导致流转无法可依、管理无法可循,造成流转混乱和管理混乱。目前,对于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到底应如何流转,我国现行法律尚无明确规定。然而,处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农村发展,使得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带有某种合理性,并呈现出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引  杨庆媛 《求索》2014,(8):32-3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具体体现在流转方式和收益分配、监管制度建立等方面。通过分析上海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发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中,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公开出让复垦土地、出让指标并就地落地和出让指标异地落地三种,流转模式按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不同划分为"宅基地置换"、"建设公共租赁房"、"征地留用"等十种。当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临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流转收益分配及监管制度不完善、流转程序和机制不健全、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矛盾和盲区等问题。反思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对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强 《中国发展》2008,8(3):78-8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有深刻的利益动因。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方式,也形成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典型模式。当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一些进一步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命运共同体。鉴于认同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且共享着核心内涵,本文认为,国家集体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分析层次,认同与共同体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都不会发生改变。考虑到集体认同最终表现在行为层面,若以国家的行为动机作为衡量标准,便可对国家集体认同进行类型辨析,进而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本文假设"欲望"、"精神"和"理智"是国家的基本行为动机,分别决定着国家对其所属共同体所持的三种集体认同,即功利性认同、规范性认同和类主体认同。这三种集体认同分别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利益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高校的基层团组织民主建设工作全面铺开,团代表常任制等工作全面试行。在收获成果的同时,问题也逐渐暴露。各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形式民主建设基本落实,实质民主建设铺开缓慢,民主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厘清机关权限,改良代议制度,从根本上维护团员权益,发扬团内民主。  相似文献   

16.
陈伟 《青年论坛》2014,(6):53-56
精英媒体发展到个人媒体,高校共青团建设在新媒体场域下面临着信息传播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进入数字化生存、传播的即时交互性和分众化等的冲击.要实现思想性的主导、组织性的主体和服务性的核心三个向度的时代担当,高校共青团的建设路径选择上就务求对接新形势转变理念,构建新媒体信息平台,强化引导,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新媒体载体,提高媒介素养和影响力等方面提高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18.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应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9.
廖颖 《青年论坛》2008,(2):33-35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在队伍建设和组织运作上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队伍建设、创新运作模式、强化功能手段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高校团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左杨 《青年论坛》2010,(6):42-44
网络的发展给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广度和深度,更拓展了发展平台,但是网络的负面效应也给共青团凝聚力建设带来了挑战和风险。SWOT分析法提供的ST、WO、WT、SO战略为网络视域下凝聚力建设提出对策,发挥网络凝聚力建设平台优势,利用网络特点加深凝聚力教育。拓展网络凝聚力建设平台,减少不良信息对高校青年的侵蚀。利用网络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用先进的思想吸引广大青年加入。完善网络凝聚力建设工作机制,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