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充斥网络的视频、音频聊天等方式的“网络性爱”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未成年人性教育渠道不通畅,性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网络。网络色情泛滥,各种成人网站的开放对身心正处于发展期的未成年人产生了性道德价值迷惘、自我迷失、网络色情强迫症等消极影响。从目前网络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建立网络分级和身份认证制度是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权价值是宪法的重要价值之一,我国宪法保障公民人权。未成年人是特殊的公民,因此其人权受到宪法的特殊保障。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障体系初具规模,但未成年人权益侵害事件多发,这是社会对宪法人权价值认识缺失的表现。为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注重宪法人权价值的普及。同时,宪法解释的激活,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监督机关的相互制衡与促进都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中宪法人权价值实现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 ,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成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问题。但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 ,尚不完善。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利用网络 ,远离网络的负面影响 ,防止在网络接触中合法权益遭侵犯 ,应该尽快根据我国国情 ,并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致人损害责任体系”向来为民法学中的疑难问题,《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亦存在较大的争议。未年成人致人损害责任体系的核心在于未成年人责任能力制度,而未成年人责任能力之构建又取决于法律体系所欲实现的内在价值体系。自《民法通则》以降我国法律完全否认了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从而由其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此种立法模式固然实现了充分保障受害人利益和未成年人利益的价值追求,但是却并未能够兼顾其他现代侵权责任法所追求的价值。法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经济学等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指向只有将未成年人的责任能力按照其年龄予以类型化,也即区分为绝对无责任能力与相对无责任能力,才能够在损害预防、受害人保护、未成年人养成、鼓励父母养育子女等诸多现代民法典之内在价值体系中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刑事和解结合了解决纠纷与未成年人保护两种理念。由于理念上的“重心偏移”,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在实践中存在未成年人保护“结构混乱”与被害人物质补偿“功能混乱”的风险。应以制度供给矫正实践偏差,通过构建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专门规则,完善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保障主体来优先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进而保护社会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相对滞后于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和未成年人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进程。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应在确立我国监护制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强制举报制度、监护监督制度和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完善追责制度和特殊未成年人监护帮扶制度。  相似文献   

7.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立法解读的基础之上,提出完善建议,同时明确了该制度和相对不起诉的优先适用顺序,并补充介绍了相对不起诉中有关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8.
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发展的集合体,在当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校培育未成年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仅遵循了提升公民意识的社会发展需要,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容,还呼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因此,针对当代未成年人的特点,通过设置义工课程、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配备志愿者队伍等工作来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所趋,是教育的创举,也是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延续的合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完善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制度”,从而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现存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直接委托人,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对公共企业进行管制和规控,使其对政府负责,但作为间接委托人的公民却无法直接行使最终委托权,使公共企业对自己负责。由此,公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公共服务”与“经营营利”、“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国家责任”与“公民责任”等多重价值的排序和选择。如果选择不当,便会陷入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保险法>关于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规定意在防止道德危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未成年人的保险需求.但是,该规定可能使得部分未成年人丧失保险保障,并可能使未成年人之同意权无法行使,所规定之保险金额性质亦不清晰.从保险学的角度看,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保障范围应当主要限于丧葬费用,应为补偿性质.如果以丧葬费用作为保障范围,则任何对未成年人享有保险利益之人均可以为之投保,且不需经未成年人同意.  相似文献   

12.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适用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的客体是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管理秩序;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而采用欺骗、利诱等手段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则不能构成本罪;其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故意内容中并非“以牟利为目的”作为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网络色情的法律规制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巨大。我国目前尚缺乏规制网络色情的完备法制。本文通过对美国规制网络色情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介绍和评价,提出我国可借鉴的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并据此实施对传播网络色情的惩罚机制;重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作用;采用高科技手段以及加强国际联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改造的方针。然而在立法理念尚须进一步推敲与配套制度缺失等诸多司法环境限制因素的影响下,新刑诉中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仍有未尽之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立法原则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立法体例相对集中,具有“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以及“犯罪记录封存”三大创新性制度。  相似文献   

15.
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巨大。我国目前尚缺乏规制网络色情的完备法制。本文通过对美国规制网络色情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介绍和评价,提出我国可借鉴的方面: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并据此实施对传播网络色情的惩罚机制;重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作用;采用高科技手段以及加强国际联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网络环境加剧了现行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地位不平等的状况,但并没有改变“以人为本”的法制观念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的社会依据。文章以弱势群体中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制度为视角,就网络环境下我国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足与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和谐法治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已经有了诸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对象的全面化、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等方面的发展,但也仍然存在少年司法依附成人模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等不足。未来应当完善适合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实体法、程序法,健全少年司法的法律体系,补充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规定,明确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构筑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信仰,以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在保护未成年犯罪人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刑事诉讼法修改为背景,以“相对合理主义”的立场分析实现未成年犯罪人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分析了建立未成年人前科封存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合理性。我国刑诉法对这两项制度规定有所不足,应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网络不良信息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网络诱导下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犯罪类型多样化等特点。我国在网络管理相关法律、专门法律、刑事立法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应通过监管前置:加强网络管理立法;特殊保障:专门立法的完善;重要手段:刑事法律的修正等路径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恢复性司法程序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倡导的用以替代刑事审判的刑事司法新模式.其核心理念与我国“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宗旨如出一辙.然而,单纯的恢复性司法程序偏重社会关系的修复,而忽略了对涉罪未成年人内在思想的修复及外在行为的再社会化,因此未从根本上化解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实施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心理、顺利回归社会.当前,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修复已具备可行性,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从参与主体、流程设计、辅导形式等角度进一步构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