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权是青少年工作的新思路和新策略。青少年增权模式是在原有共青团青少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青少年,把握青少年在个体和群体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的一种实践策略,其运用旨在提高青少年服务的水平,改进当前的工作方式与手段,促进青少年权利实现和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家长作为与青少年子女联系最紧密的初级群体,其态度和行为深刻地塑造了子女的网络游戏使用形态.基于全国性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本文考察了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子女网络游戏行为的认知情况和管理方式.数据结果表明,在认知层面,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子女的游戏使用类型、游戏使用地点、游戏接触时间等方面的认知与青少年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管理层面,家长群体对青少年子女的游戏管理行为包括游戏时间管理、游戏设备管理和游戏下载管理,其中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家长对孩子管控最为严格.本文认为,现阶段家长群体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存在“重态度而轻行为”的特征,家长群体若希望积极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子女使用网络游戏,首先必须加强对子女网络游戏实际使用行为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一、从统一战线内外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知识分子问题。 统一战线中的各群体和个体都是主体,同时一主体又将他主体作为客体,因此主客体关系并存,客观的社会历史进程要求人们不断地实现自身的主体性,统一战线作为总主体,强化了人们的主体性。但人们的主体性总有强弱之别,主体性强的群体,往往表现为在统一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在手机使用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具有与其他人群的不同特征.由于其自身的身心特点,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弊并存.学校、家庭与社会要从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使用手机施以必要的监督、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5.
“新社会阶层”与“新就业群体”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加强新就业群体视角的新社会阶层研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社会变迁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新就业群体”就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高,“流量”渗透到生产、评价、业绩以及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群体内部分化很大,发展变化快速而迅猛,且以“新工人”为主体。当前,应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四个方面全面加强“新就业群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主体性”则表征了其存在属性,即:人是一种真实自我的存在者,真实主体性是其本真的表现。对人的发展历程进行人为分割并不能违拗于人的本真。青少年阶段理应遵循这个前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技术时代“异化”的情境中,人的生存悖论凸显,理想的“子宫预设”以及“异化”的“遗传”,导致“自我异化”成为青少年的存在形态,即呈现“非真实自我”状态。建立在精神分析视角上的反思,不仅仅是再诠释与再思考,更在于解构与重构。回归真实自我是青少年存在的本真。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如何界定女性主体性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追溯主体性在女权主义史上的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现代女权主义还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对女性主体性追求的同时都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女性主体性: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层面。从主体间性来把握主体性可以克服女权主义的二元客体困境,最终实现两性“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时代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弘扬青少年的主体性。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反思,确证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的辨证关系。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视域转换,由“教会顺从”转向促进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由成人化设计转向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由重说教转向重青少年的体验,由单向控制型师生关系转向多(双)向互动交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脑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娱乐闲暇时间的新一维空间.它实现了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新元素--信息的自由流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电脑网络的社会负面效应已现端倪,并将随着时空的推进而进一步展开.这种负面效应集中体现在对电脑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的影响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青少年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较少应用宏观性的理论框架.社会质量理论具有很强的概念包容性和较好的本土基础.以社会质量视角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可以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融合、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展开,它可以展示青少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青少年与社会制度、体系和组织之间的制度性联系,以及青少年与社区、家庭和其他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电脑网络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娱乐闲暇时间的新一维空间。它实现了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新元素——信息的自由流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电脑网络的社会负面效应已现端倪,并将随着时空的推进而进一步展开。这种负面效应集中体现在对电脑网络的主要使用者——青少年的影响方面。 一、网络会使青少年的文化构成单一化 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先锋,也是网民的主体。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念的生成和选择时期,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在手机使用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具有与其他人群的不同特征。由于其自身的身心特点,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弊并存。学校、家庭与社会要从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使用手机施以必要的监督、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到2000年底,我国各类网站已有15000多个,上网用户突破2250万人。青少年是各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上网者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56%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学生。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超越于报纸、电台、电视影响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的迅速发展既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向我们现有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步入新世纪的网络时代,网络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普及和发展,尤其是以青少年及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群体,是社交网络环境孕育出的新型网络群体。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的发展现状喜忧参半,引导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挖掘其正能量,是促进青年一代和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及其人格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人类跨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影响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以及“政治人”的心理。这样,随着政治平等、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外延与内涵的不断革新,网络时代“政治人”的政治人格也将重新塑造,进而对网络时代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为此,规范网络环境,强化网络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约束等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猝死事件可谓触目惊心。本应是充满朝气和力量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在短短的运动距离中竞跑向了人生终点。作为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身体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学生时代的健康体质是他们成年后幸福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因此,要全方位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我国问题青少年主要由以下5种人员构成:1.社区青少年;2.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3.农村留守儿童群体;4.流浪青少年;5.服刑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人们一般将他们视为犯罪的高危群体。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沉溺网络、不良行为和前科行为。减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首先要树立"儿童福利"的理念,关注和维护青少年的权益;着力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管住成年人,让他们做好青少年的榜样,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建立包容的社会,克服对问题青少年的厌恶情绪。为了确保未成年犯罪人的安全和福利,他们的父母、亲属、朋友和受害者、志愿者要宽容一些,为他们的改好多付出一些,这才有可能将他们带回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上海青少年保护立法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从立法上对学校、家长、监护人和国家机关予以规范,为青少年提供法律保护,让所有青少年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伟大成果,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架构下,上海在青少年保护立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主体性的和配套性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关制度的创建,它们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上海青少年法律保护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培养青年提到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与发展时期,我党都十分关心青年的成长.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必须要担当国家大业.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当代青年发展与成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年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青年培养要构建以青年为本、科学发展的工作体系;在青年成长过程中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培养,实现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