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患自闭症的儿童是困境儿童中最困难的儿童群体之一。为提高自闭症儿童关爱服务的有效性,福建省民政厅以全省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深入基层民政部门、康复机构、学校、社区和自闭症儿童家庭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自闭症儿童的正式支持体系(政府、组织、学校等)和非正式支持体系(家庭、邻里等),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少年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理应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虐待儿童事件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尚未设立虐童罪,然而调查表明90%的人支持设立虐童罪。随着虐童事件的发酵,关于虐童罪的讨论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鉴此,分析虐童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立法增设"虐童罪",无疑是遏制虐童现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层面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流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而产生的;从微观层面来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的原生家庭结构呈现不完整状态,近端社会支持减少,所以我们提倡从社会支持体系的角度探讨留守儿童保护问题。社会支持体系是社会个体生活的"基本生活圈",这个圈子通过社会连结的方式为个体提供养分,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恢复和完善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是开展对他们社会服务的可行切入点。为了切实掌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状况,我们在两年的时间里对西部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0名留守儿童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该研究的数据统计发现,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总分均较低。这种状况启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应多开展社区倡导工作,以营造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体系,开展留守儿童寻求支持和支持他人的能力训练,以稳固其内部支持体系,多关注男性、13至15岁、非独生、父母长期不回家的和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低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4.
虐童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毒瘤,不仅直接侵犯儿童利益,也间接损害了国家的人力资源。针对虐童问题,中国与日本采用了不同的刑事立法模式,日本形成了以刑法典为主、以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为辅的多轨制的混合模式,为儿童保护构建了一套成熟、全面、细致的刑法规制体系。相较之下,中国单轨制的法典化模式并不能有效防止虐童行为,尚未形成系统合理的刑法规制体系,因而,完善中国关于虐童的刑事立法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虐童行为主要表现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忽视等形式,对儿童身心健康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损害,进而阻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了儿童的生命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利,上述权利免受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是其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已构建以宪法为统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核心的防治虐童行为法律体系,同时以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出台的司法解释文件、部门规章予以补充。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以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案例对我国防治虐童行为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体系化的分析,可以为我国防治虐童行为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应当加快立法速度、设置合理的矫正机构、探索科学的矫正措施、争取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12,(1):7-7
“应该把2011年称为儿童福利元年”,12月10日,在首届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暨社会援助机构大会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支持,来自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民间组织机构代表、自闭症儿童家长代表参加会议,深入探讨中国自闭症儿童家庭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9.
福利治理理论和需要理论为提升儿童早期教育服务效果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儿童社区早期教育服务存在诸多问题:福利界定方面,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内容不明确;福利递送制度方面,缺乏政府宏观政策规划及福利投入;福利递送实践方面,造成了福利不平等且治理机制不完善。为了优化儿童早教服务治理效果,政府制定并细化儿童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相关政策;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机制,重视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加强社区早教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焦点。如果受到什么伤害,不仅这个家庭会受到严重影响,其他家庭也会受到巨大冲击。11月初,上海携程亲子园的虐童事件一夜之间形成刷屏之势。在全国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非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同样得到了舆论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亮剑,让孩子远离伤害》。评论称,在上海虐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的同时又有媒体报道,河北一幼儿园老师用牙签扎孩子,广西一幼儿园老师持棍殴打孩  相似文献   

11.
当前虐童事件多发,其表现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造成严重后果才追究刑事责任这种事后干预形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规制值得深入探讨。家庭和学校是两大虐待源,从源头上加以控制极具必要性。应当立足国情,重视早期介入,多措并举,加强多种形式的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并完善立法,形成全面有效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正「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支持功能、照顾功能趋于弱化,社区层面以亲属和邻里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路也在逐渐削弱。当家庭遭遇多重困境,很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照顾疏忽甚至死亡的悲剧。这些多重困境家庭不仅需要单一的物资救助,更需要多重资源叠加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地方传真     
<正>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提高社会福利保障青岛市崂山区民政局根据年底困难家庭走访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意见征集情况,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困难家庭老人和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全面提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寄养工作的组织实施机构是什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寄养儿童需要符合什么条件?未满十八周岁、监护权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哪些情况不宜安排家庭寄养?需要长期依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等专业技术照料的重度残疾儿童,不宜安排家庭寄养。寄养家庭应当具备什么条件?1.有儿童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常住户口和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危机的社区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鉴于目前城市社区危机管理的现状,必须改革社区危机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的社区危机防控体系;强化居民危机意识,健全防危信息网络:加大依法治危力度,厘清社区权限责任;完善社区应急机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做好善后工作,严格奖惩激励机制.唯有此,才能大大提升社区防危治危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与儿童看护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就业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母亲照顾子女的家庭内分工模式,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家庭趋向小型化,家庭关系的变迁使家庭趋向代际分居,成年子女的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的推迟以及老年人病因的变换等多种因素,使儿童看护的家族内支持变得不可期待。因而呼吁政府和社会介入儿童看护领域,为家庭提供优质低廉的托管机构和福利措施弥补家庭对年幼子女照顾与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4,(2):59-60
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提高社会福利保障青岛市崂山区民政局根据年底困难家庭走访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意见征集情况,逐步建立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困难家庭老人和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全面提升全区民政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严重侵犯少年儿童权益的恶性事件频发,但在有关反虐童领域的制度化建设却多年原地踏步,缺少实质性变革。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在反虐童制度,尤其是反虐童刑事政策方面的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所致。本文意图展开对我国反虐童刑事政策之全面考察,探讨以刑事司法制度建构为手段,打击,遏制虐待儿童行为,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各种可行性政策选择,站在公共政策体系的高度,全面考察针对虐童行为刑事对策的社会文化需求,法理基础,立法技术以及综合性制度保障体系。希望能够为我国刑事司法机关提供充分全面的决策依据,促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5月31日,"六·一"儿童节前夕,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高晓兵前往北京市丰台区、海淀区街道和社区,探望困境家庭自闭症患儿和儿童福利机构孤儿,慰问一线工作人员,走访民办社工机构,与孩子们和一线工作人员共庆"六·一"儿童节。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12月,刘莹、温嘉吉、罗福香3位妈妈在江西省赣州市残联支持下,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为身心障碍儿童家庭提供服务的民间机构——赣州市身心障碍儿童家长支援中心。2003年,这3位妈妈,创办了江西省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训练孤独症为主的精神发育障碍儿童,至今已8年,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和精神发育障碍儿童及其家长的领路人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求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