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在参与WTO进程中,身份在发生变化.从“复关”到“入世”的15年谈判实践进程,使中国成为自由国际秩序的拥护者,从多边贸易的“体制外”成员转变为“体制内”成员.入世之后,随着对WTO活动的全面参与,中国逐渐从WTO体制的被动履约者向积极建设者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2.
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起,中国对“复关” 和“入世” 一直持积极态度,并为此进行了13 年的努力。那么,中国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寻求“复关”和“入世”呢?为什么谈判如此持久和艰难?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统一战线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服务法治中国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在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应积极调整自身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寻找好着力点,在激发建设法治中国的动力、破除建设法治中国的阻力、提升建设法治中国的能力、提供建设法治中国的智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文章就法治中国的目标以及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正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路径,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融汇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法治思维包括两方面,即法律应当得到普遍服从的思维和良法之治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观要件和重要内容。建设法治中国、培养和提高法治思维的具体途径包括法治思维的培养、对法治中国建设主体中"关键少数"法治思维的引导、"法律应当得到普遍服从"的法治思维的形塑、"良法之治"的法治思维的形塑、营造有利于法治思维建设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法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后独创出的中国特色法治文明新形态,必须对其基本特征予以充分认识,进而分析其赋予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价值。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在当前内外交织的复杂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以法治作为根本手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建设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内在地要求政党法治。法治政党作为政党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既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证。面对政党法治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阐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执政党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大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比西方法的概念,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蕴有诸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因素,其概念有更为鲜明的中国元素,也构成了中国元素法治探索与实践的一项独特内容。总结并坚持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法治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经由对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辩证分析与合理扬弃,中国的法律体系日渐合理化、科学化;注重法治建设对民生保护、和谐社会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战略方向,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构想。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的情况下,结合建设法治中国的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应采取环境法治手段,用环境法治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方向。法治中国不仅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同时,也要求社会依法自治。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是核心,法治国家是关键,法治社会是归宿。当前法治建设必须致力于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4.
入世与法治     
入世意味着我们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调整政府行为理念和行为模式,以适应入世后法治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作者阐述了入世与法治的关系,对当前中国的法治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快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法治理论体系,主题主线就是"建设法治中国",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建设法治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中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数字化改革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数字法治是数字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需要.随着数字科技整...  相似文献   

16.
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的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中,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的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的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的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者的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已成为改革"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并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这必然要求从制度体系到法治政府、司法机制、法治价值、法治队伍、法治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体系性变革,其中法治价值观的重建则至关重要。因此,应立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转向,把握法治多样性、法治底线与法治共识,构建具有兼容性与特色化的"两重"结构的法治价值观,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基本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一般被认为是国内法意义上的概念,但法治也具有普遍适用性,因而在多边贸易领域、WTO体制内也存在法治概念.法治的诸多要素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结合中国加入WTO和法治的一般性、透明性、明确性、一致性、能够被实施性和可执行性等要素对中国加入对WTO法治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中国加入将会对WTO法治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的时间维度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甚至会从根本上掣肘经济的发展。中国法治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时空压缩”的过程。中国梦内含了法治梦,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中国要辉煌,离不开法治的新元素,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法治中国是文艺复兴后的深刻启示,是古代罗马帝国辉煌的启示,是日本向近代社会成功转型的启示。法治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法律职业化是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入世"、全球化、法律硕士教育、统一司法考试等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迫使与之极不适应的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应摈弃狭义的法学教育的概念,重新界定和建构法学教育的新概念,并对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不相适应的法学教育现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