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在国内旅游中日益上升的地位和旅游地品位的重要性,针对影响乡村旅游地品位的一些居民的不良因素,探讨了如何通过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素质来提高旅游地的品位。  相似文献   

2.
王蔚 《理论前沿》2009,(6):35-36
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乡村旅游能够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内生动力和秩序根源,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全面体现为认知主体、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强调农民主体性是文化治理的核心要素,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农民文化空间萎缩、文化主张失范、文化阐释失语等主体性缺场困境,严重消解乡村文化的治理效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通过夯实农民文化主体地位、优化乡村文化制度建设、重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多维渠道,充分激活农民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主体性的“重塑”和“再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婺源人文资源的角度分析婺源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旅游者展现婺源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总结出婺源人文旅游资源多,质量好的特点。通过对当地民俗的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利用民俗资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州要实现"旅游活州"战略,就应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基础,因此,在民族文化富集地区,应统筹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以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2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作为贵州的定位之一,此定位对贵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旅游资源是创新区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坚实基础。将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于创新区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产生持久吸引力和原动力的根本。但在成都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文化丧失以及文化内涵提炼不深等问题。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成都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将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中,通过深入挖掘和保护,引入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打造知名农耕文化品牌,扩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等措施,提高旅游市场对农耕文化的认可度,吸引更多游客投身农耕文化旅游中,进而促进天水市乡村旅游持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调查摸清佤族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分析《司岗里》史诗的人类学价值、沧源崖画中的部落文化史、剽牛与佤族盟誓文化、佤王宴中的自然生态观、佤族歌舞音乐语言中的知识表达等标志性佤族文化的民族特征,可以充分体现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佤族仪式、传统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佤族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思想行为教育等佤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与个性所在,体现佤族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应通过文化的发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做深做实做高节日文化、实施开放性佤文化人才战略等举措,让优秀的佤族传统文化资源真正走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轨道,为重新构建佤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和智慧,为临沧多民族多元文化和多样性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弘扬,提供正确有效的决策方向和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未来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强弱。从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业绩、文化旅游产业贡献和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对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北五省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旅游产业业绩和文化旅游产业贡献仅陕西较为突出.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通过突破产业转移的传统模式,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以及加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合作等措施来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规划,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东北乡村文化是游牧、农耕和殖民文化的融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观察,缺乏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些年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人口外流严重,东北乡村发展停滞不前,不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东北区域文化特点、乡村发展缓慢、乡村治理行政化和乡村教育薄弱几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东北乡村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结合东北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经济、扩大主流宣传、提高乡村教育和改变乡村治理模式等对策,以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完成对东北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南宁市近年来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大力打造乡村文化特色节庆品牌,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风文明治理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强化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通过聚力兴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文化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强国实现的新引擎的实质,提出在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整合收集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以及文化支撑,对乡村发展提供正向引导。基于此,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分析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探寻当前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难点、堵点,进而找到借助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重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必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支点,用民主的精神替代封建伦理和专制思想、等级观念;必须重新定位社会成员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拯救公共价值的缺位;必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仰;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重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大有可为,能够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5.
16.
乡村文化旅游以旅游的文化属性和乡村淳朴的资源特点为依托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热点,备受推崇,并发展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乡村文化旅游的需求动力、供给动力、营销动力和扶持动力,构成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其驱动机制强而有力。创造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如生态博物馆、新农村田园主义和引寨入城等是突破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治理功能,在协调大小传统关系、重塑乡村权威规范、助力移风易俗、凝聚乡愁力量、强化情感认同、团结乡村民众、构建和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传递道德价值、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表现出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构建完善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善治和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正式制度安排与法理资源的输入,还应借助乡村传统内生秩序力量,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传承、保护、整合重构和充分盘活。  相似文献   

18.
重构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文化传统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也是文明创造者的沉重包袱.那么,致力于中国当代法制和法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法律人,面对现实中传统法文化的困顿,将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与手段吸收和摈弃民族先辈们固有的法文化传统呢?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文化人的先锋和骨干作用,当代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己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和谐乡村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乡村乡土文化的现代因素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踏实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教育引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河北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但目前这些景区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少品牌意识。以河北省沙河市乡村旅游为例,在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塑造文化品牌,关注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和反馈,做好文化品牌的传播,培育与当地景观相适应的文化品牌。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好文化品牌推广的长效策略等方式使文化品牌得以推广,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