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德治”思想重视君主和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民的道德教化;主张以德选官、实施仁政。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挖掘其现代伦理价值,对我们落实“十六大”报告精神,贯彻“以德治国”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治国理念以等级制度为基础 ,德治的实质是“辅之于法的人治”。虽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 ,儒家青睐德治 ,法家崇尚法治 ,但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 ,往往是“阳儒阴法” ,儒法互补的。法治经过现代转换 ,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社会主义的“德治”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为基础 ,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含义。要从根本上杜绝“人治” ,就必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德治、礼治思想的反思和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中,董仲舒阐释了其德治思想。其德治思想的突出内容有三:其一,执政者要有德,有德是内在德性和外在德行的内外合一;执政者有德不仅能成为人民的楷模,而且是实行合理政治行为的根据。其二,执政者以仁义礼乐教化人民,唤醒和培养他们内在的仁义之质,人民自然应礼、中道,由他律的道德提升为自律的道德。其三,董仲舒为儒家的德治政治建立了天道的神圣根据,从而加强了执政者实行德治政治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民主的实质是基于自身权利之上的人民的自治与自主.它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作为一种实践理性的自我立法,深刻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平等性.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民主作为一种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两种存在形态,即作为政治公共领域的参与民主和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及国家形态的建制性政治民主.这两种民主形态既具有共同的内在规定性,又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区别,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先秦时代朴素的天道观。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儒家坚持入世论政,试图以德治、仁政等民本智慧打造开明专制。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仁治"的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说"的民本学说,以及荀子"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以为民"等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惠民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相吻合。建立在这种历史逻辑之上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教民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的宣传和践行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6.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社会是德治社会,儒家传统提倡的“德”,代表了一种成熟完备的道德话语和秩序体系,凝聚古代社会体系的核心价值,支撑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赓续绵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治国方略,应当充分发挥儒家“德”的价值功能,对之加以辩证扬弃,择善用之,以夯实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基础。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来看,儒家“德”的价值功用有三个方面,包括提升国家法治的正当性,夯实基层治理的德治基石,塑造个体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的简要阐述,论证了儒家的终极理想与民主政治的非冲突性关系,认为儒学的开放性可以作为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对接的切入点,儒学所倡导的人格平等和参与平等可作为两者兼容的基础;认为民主政治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路径选择是“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应该科学地对待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的精华纳入民主政治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借以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 ,民主政治不能脱离开现代法治 ,而且 ,鉴于法治与社会客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国的德治实践也不应该把法治放在次要地位。不管是“讲政治” ,还是“以德治国” ,都应当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都应当以兴民权、行民治为圭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并以此界定了人类现代化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新形态,其之所以具备西方现代化模式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根本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人民逻辑之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直接展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建构的现代民主政治新形态中。由此在创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与现实必需基础上,生发出以“民主化”的不断更迭来推动“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政治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语境下作为这一逻辑发展的新路向,不仅从认识论上促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转向,而且通过与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建设的耦合互促,科学有效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以及赓续创新传统民本思想及其治理智慧,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方法论体系。在从理论层面厘清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关系后,要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和统一战线等实践场景中挖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平台,进而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向崭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所谓政治基础,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就是现代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赖以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建立其上的基本制度。民主法治,既是一种精神、一种原则,也是一种治国之道,是构建社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在治国方略上,法学界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现代社会讲法治,就应当抑儒扬法,才能以资镜鉴,实现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伦理学界则有人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这一点出发,得出中国政治是以儒家德治观为核心的德治主义,他们强调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德治的基础上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儒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道德学派,具有丰富完备的以德治国的道德理论体系,这为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思想理论体系和进行道德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化借鉴:一是借鉴儒家性善论,努力建设一个现代道德社会;二是科学转化儒家充满亲情的伦理精神,帮助建立一个和睦有序的和谐社会;三是借鉴儒家阐述的君子品格理论,培育和造就我国现代高素质的公民。  相似文献   

16.
透过台湾的选举制度看台湾的“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当局一向标榜台湾是民主社会,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选举制度,法律意义上的选举制度实际上是发扬民主理念,充分体现人民的权利和意志.但在台湾五花八门的选举实际运作过程中,人民的意志往往被权力、暴力、财力所左右,人民无法真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志,台湾所谓的"民主政治"既没有民主的实质内容,也没有民主政治的精神原则.透过台湾的选举,就可以看到台湾"民主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陈嘉庚是儒商的代表,他在经商生涯中,以“尽国民天职”的儒家境界经商南洋,以“仁信勤俭”的儒家德行规范商业行为,以“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面对商途坎坷,始终如一以儒家伦理原则作为自己行商做事的准则。陈嘉庚的一生对新时代的新的社会阶层和商界人士具有以下启示:一是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境界;二是抱有兼济天下、回报社会的为民情怀;三是锤炼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坚韧意志;四是继承诚实守信、勤劳简朴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8.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19.
“慎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儒家重要的个体修身思想之一,“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人修身所追求的一种道德境界。文中探讨了“慎独”思想的现代意蕴,“慎独”是一种自律,是一种主体性的高扬,是一种人之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一、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近代或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与“专制国家”相对立,是依法治理的国家。法治国家的主要特征是:(1)实行宪政。宪政是立宪政治的简称,即实施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宪政是以民主和法制相结合,即以民主为基础、宪法为准绳,构建国家政府,治理国家社会。(2)法律至上。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