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建国 《新视野》2002,(4):21-23
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我们的研究认为,技术进步总是倾向于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我们已经对美国1948-1998年50年间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技术进步降低了边际就业弹性,减少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需求。本文试图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进行分析。由于中国的就业统计仅有按人数统计的数据,没有按时间统计的数据,而且中国正处于改革过程之中,就业人数统计数据不如美国准确,因此,所得结果仅仅是初步的。同…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机制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受到冲击,女性就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并越来越突出。当前,我国妇女在就业中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现象不仅影响了妇女就业率,限制了妇女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积极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妇女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一、当前妇女劳动权益保护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劳动权益是指法律赋予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方面应享有的权益。妇女劳动权益,除了和…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力量。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是否会减少劳动需求,影响扩大就业,人们对此存在疑虑,认为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是一个两难选择。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我们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性就业与家务时间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女性市场劳动供给时间解释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利用中国1978-2002年的年度统计资料建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并没有增加女性的市场劳动时间,两者呈现较强的负相关;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增加了女性市场劳动时间;离婚率的上升和男女工资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利于女性市场劳动时间的增加。最后针对转型期中国女性的时间配置现状提出必须建立健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和制度,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家庭分工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妇女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也是妇女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的前提与基础。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回首中国妇女就业走过的曲折历程,展望今后妇女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正确把握妇女就业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妇女就业历程回顾中国妇女就业的历程与共和国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妇女就业权,倡导、优待女性就业,并以法律、行政手段吸引和组织妇女就业。社会也给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怀,社会舆论把女性参加社会劳动作为妇女解放、提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劳动关系的主体和利益格局多元化;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运行初步实现了法律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现状使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就业形式的变化引起劳动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等。健全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首先是构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框架,关键是明确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市场化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主张国家应该三管齐下,激励企业家创业精神,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增进就业权利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8.
《前线》1997,(7)
就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号任务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研究员胡鞍钢指出,如果说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那么,解决占总人口1/2以上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号任务。中国就业发展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  相似文献   

9.
当前就业形势的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莫荣 《求是》2002,(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小,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弹性偏低。9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1左右(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个百分点),不到80年代的1/3。尽管我国一直保持了相当高的经济增长水平,但90年代全国每年实际净增加的就业岗位平均只有700万个左右,只有80年代的1/…  相似文献   

10.
夏一庆 《当代贵州》2012,(29):28-29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狠抓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四项举措,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为我省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社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辽宁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支振锋 《理论导报》2022,(12):49-50
<正>数字技术催生新业态,也带来新的劳动形态。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要崇尚劳动,就必须尊重劳动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强调“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坚持以劳动者为本,才能更好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活跃,平台经济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形成价值的重大影响,而不是在劳动以外去寻找别的价值源泉。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的部门特别是信息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比重增加而活劳动比重则相对减少;等等。近来,报刊上已经有不少文章在探讨这些问题。这些探讨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就是生产资料对于劳…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企业出现职工下岗、失业的现象,许多人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主要是人们对就业问题产生模糊认识造成的,认为只有以所有者身份进入国有企业从事稳定不变的工作才是就业,这种认识是偏颇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就业呢?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从事的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所有工作,都是就业,即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收入多少,只要是  相似文献   

15.
就业歧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平等就业权和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 ,所谓平等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 ,达到法定年龄的劳动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用人单位从而平等地获得参加社会劳动的机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肤色、国籍、个人身体素质等不同而遭受歧视的权利。平等就业权是劳动权的直接体现 ,也是实现劳动权的前提 ,是劳动者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生存权利 ,是一切民主国家政治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这一有别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四化同步,本质上也是要求城镇化与产业变迁的规律相协调。从历史视角看,第一产业制度变革为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促进了沿海制造业的崛起,各类开发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当前来看,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相对接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容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省级数据显示,城镇化率与产业间就业结构之间初步呈现现代经济特征。实现有就业的城镇化其有利条件是,中国经济创造就业的能力持续提升,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就业压力相对减轻,服务业容纳就业人口的潜力巨大。面临的挑战是,农业对劳动力转移的推力显露疲态,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升级不足,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非正式就业问题突出。为此,要大力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促进产业高级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城镇就业岗位;加快产城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就业市长论坛不久前在成都希举行.来自就业再就业先进城市、部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的50位市长,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促进会、有关省市劳动保障厅局的负责同志,共18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就业市长论坛不久前在成都市举行。来自就业再就业先进城市、部分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的50位市长,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促进会、有关省市劳动保障厅局的负责同志,共18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应邀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兵团经济增长的总量生产函数,借助索洛增速方程衡量投入要素对兵团总体经济的贡献,具体测算了资本的投入、劳动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的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赖于要素的投入,与技术进步相匹配的人力资本还很缺乏,技术进步对兵团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欧洲福利经济的发展总是相伴着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这使得欧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基本能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福利稳步增加、社会就业不断扩大。欧洲社会保险制度的政治创新奠定了和谐的劳资关系;福利经济的劳动逻辑价值提高了公民的劳动参与度;“就业第一”的福利经济改革改善了劳动供给结构。借鉴欧洲的经验,中国应该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巩固和谐劳资关系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社会就业,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