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个母亲可能遇到的最大困境是什么?不是贫穷,也不是病痛,而是怀胎10月生下孩子,却无法证明孩子是自己的。美国广播公司就报道了这样两个母亲的离奇故事。公认万无一失的DNA亲子鉴定结果站到了这两个母亲的对立面,她们遭受了种种的误解和怀疑,但她们没有放弃,并最终在医生和律师们的帮助下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确是“亿中挑一”的特例,“万无一失”对于她们而言,依然有“失”。母子基因完全不符幸福母亲突变嫌犯丽迪亚·菲切尔德或许是这世上最百口莫辩的母亲了。她不得不在法庭上证明从她身体里孕育出的两个孩子的确是她的,不得不一遍又一遍…  相似文献   

2.
曾子越 《政府法制》2011,(28):38-39
轰动全国的杭州"孕妇小偷团"刑罚落定,其间围绕法律和伦理的争论却没有平息。她们如何把具有人道关怀色彩的法律规定,变成自己作恶的"挡箭牌"?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她们,因何坠入这样的犯罪险境?笔者奔赴浙江杭州、湖南道州等地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3.
王小艳 《江淮法治》2009,(19):54-54
我是一名在北京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母亲,不是我狠心,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为了能让孩子读得起书,我只好抛家舍子到城里打工,可离开家又不能很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由于工作不稳定,带孩子过来读书不是折腾吗?我也知道这样和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但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谁愿意这样做呢?  相似文献   

4.
陈美丽 《江淮法治》2011,(11):50-51
我是一名在外打工多年的"留守儿童"的母亲,每年只有过年期间才能回家看看,孩子都托给姥姥带了,我也很想孩子啊,可是没办法,现在干农活赚不到几个钱,物价也高,为了能让孩子读得起书,  相似文献   

5.
母女遗恨     
10年前,亲生父母开枪打死小女婿,小女儿带着孩子艰难度日;10年后,母亲出狱,两个女儿都不愿意接收她。当年,老人为何开枪杀死女婿?如今,她的赡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6.
《检察风云》2014,(11):76-77
罗大佑的歌词里,童年是池塘、榕树、知了、蝴蝶……可如今,中国的孩子们却奔波于各种补习班与兴趣班之间,连假期也不能享受一个放纵悠闲、"看着天空发呆"的夏天。有条件的父母们,纷纷把年龄越来越小的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海外的"快乐教育"。那么,备受国人推崇的海外教育究竟是如何做到寓教于乐的?国外的孩子在假期又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呢?  相似文献   

7.
张驰  袁成本 《法人》2010,(10):24-26
在两个月前,无论身处在葫芦岛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只要打车说去"锦化",司机师傅问都不问直接就把你拉到位于连山区的化工街,因为"锦化"的招牌谁都知道;现在,你再说去"锦化",有的师傅会小心翼翼地轻声问一句:是现在的方大化工么?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所罗门与包青天相传,3000多年前,以色列出了一位伟大君主——所罗门王。有一天,两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来找所罗门,她们都说这个孩子是自己的,让所罗门断案。两人在所罗门面前激烈争吵,所罗门也无法听出谁说的是真话。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人拿来一把宝剑:"你们别  相似文献   

9.
2010年3月11日下午4时,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马鞍山市原国土资源局局长王海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王海风因受贿1700万,创造了安徽省近年来土地领域受贿额的最高记录。庭审中爆出的一条"奇闻"颇令人玩味:王海风虽受贿1700万,但却拼命在家人面前"装穷","穷"得甚至舍不得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舍不得给新婚的侄女随礼,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西服……这一切,都是因为王海风坚信一点:连至亲的人都相信他是"清官",谁还会怀疑他呢?  相似文献   

10.
陈岚 《检察风云》2014,(11):9-10
"同病房的产妇,生下了一个先天腿部畸形的孩子,家长决定饿死他,一点东西都没喂,孩子一直在哭泣,请问,这违法吗?"——4月16日,一个著名的中文BBS网站上,爆出这样一个帖子。救济为何受困?帖子惊悚,回复各异,甚至不少网友表示:饿死对他对家庭都是最好的结果。但对于正在做受虐儿童救助的NGO——"小希望之家"来说,争议不是首要的,首要的是找到这个孩子的下落并让他得到救助。  相似文献   

11.
少女之死     
肖立  汪波 《法治纵横》2011,(13):20-21
启蒙开智教育不能让孩子顺利接受,于是用消耗体能的方式“锻炼”孩子,在“行走学校”,孩子们的“智”与“体”被“懂事”的大人们严重割裂。然而,究竟是谁最终把“德”抛掷脑后呢?  相似文献   

12.
陈伟 《法律科学》2011,(1):42-46
司法判决究竟有没有确定性?疑难案件的判决结论究竟具不具有"唯一正解"?司法判决正确性的理论基础何在?法律现实主义、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诠释学等理论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沃金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利论"的"结果确定性"理论。哈贝马斯则在批判德沃金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确定性"理论,为回答法理学上的这一系列经典问题提供了一份程序主义的独特答卷。  相似文献   

13.
穿过薄薄的夜色,一位母亲骑车带着小孩回家,母亲和孩子脸上都溢着盈盈的笑意。就要到家了,母亲惦记着昨晚电视剧的那个结局;孩子歪着小脑袋,眼前似乎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糖果和图书……“咚——”这声音只轻轻地在夜空中划了一下,便消逝在黑暗之中。母亲回过头,倏地面色灰白。孩子呢?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哪去了???孩子被城市的“黑洞”——没有盖子的污水井所吞噬。路人跑过来救助,面对深深的井底,无能为力;救险人员赶到现场,打捞出的只是一桶桶污水。几天后,数子在污水处理厂被发现,只是黑乎乎的脑蛋上再也寻不出生命的痕…  相似文献   

14.
金祖飞 《法制与社会》2010,(18):281-282
由于"见死不救"行为导致此类诉讼案件的增多,无论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部门都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那么,究竟"见死不救"所蕴涵的内容何在?其罪与非罪的界线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果有罪,是西方的"见危不救罪",还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是他罪?这就是"见死不救"所引发的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谁能想象,当12根钢针插进一个不到11个月婴儿身体里时,这个婴儿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山东省聊城市的“针扎女婴”案被曝光,残忍的手段让人们惊愕。当人们关注这个婴儿的命运时,不由得想起曾经发生的多起伤害婴幼儿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的童年染上了血色?  相似文献   

16.
洛阳"性奴案"轰动一时,案发地小区居民恐怕很难想到,"性奴"事件就在身边,有学者甚至指出,人人心中有"性奴"。放眼全球,性奴"们遭遇着怎样的炼狱生活?谁又可能成为"淫魔"犯案的下一个靶子?  相似文献   

17.
符启林 《法人》2009,(9):64-65
尽管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的产物,目前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普遍现象。但接二连三的楼房倒塌,确实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预售制度的深思。它究竟伤害谁?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8.
正两代人的思想、观念最容易在餐桌上交汇到一起,教育孩子,餐桌往往是有心的父母因势利导的好地方。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母亲立下了餐桌上的一些规矩。父亲奔波在外,不能按时按点回家。围在餐桌边,我们只有等待,哪怕饥肠辘辘,都要等到父亲回家一起用餐。有一次我忍不住说:"等什么啊等?父亲吃父亲的,我们吃我们的。"母亲温和地说:"你父亲为谁辛苦?为谁奔忙?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连吃饭都不愿意等一下父亲,还期望你能回报什么呢?"从此,等齐家人或客人一同进餐,成为家里的老规矩。  相似文献   

19.
风扬 《法庭内外》2013,(3):17-19
家住北京的方琳和董成协议离婚了。然而,这婚却离得并不清爽。3个月后,已经分道扬镳的两个人在法院见面了,不为车不为房,争的是一家淘宝店。可淘宝店属于虚拟财产,该怎么分才好?2012年10月18日,这场官司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判决。但网店不同于实体店,几个月没有正常营业,原先聚拢的人气早已丧失,曾经能带来巨大财富的网店还能值几个钱?空姐代购催生"飞来飞去母婴网店"方琳是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空姐。2008年的一天,方琳随丈夫董成一起去表妹家吃饭。表妹不久前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一家人前前后后都围着孩子转悠,忙得不亦乐乎。饭后,表妹向方琳抱怨:"现在的企业真是不通人情,我刚生完孩子就催我去上班,只能给孩子喝奶粉,可是现在的国产奶粉,唉!  相似文献   

20.
农夫戏乾隆     
刘诚龙 《政府法制》2011,(27):16-16
乾隆有一次南巡,因一时兴起,临时访问了一户贫苦人家。 乾隆在问了一些常规问题之后,叫这个农夫给随行的大臣现场打分。他让那些随行大臣一排排站好,就叫农夫上场,让农夫一个一个地问其姓甚名谁,并当场辨其忠奸。当农夫全部看视完毕后,乾隆问他:"我们这帮大臣里,谁是忠臣?谁是奸臣?谁是清官?谁是贪官?"农夫笑嘻嘻地答道:"满朝皆忠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