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商事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近年来,仲裁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仲裁以其灵活、简捷、经济的解决纠纷方式,弥补了民事诉讼中难以克服的高成本之不足,在同样与诉讼共同追求公正这一基本价值前提下,仲裁更加突出了解决纠纷的效率,这是人们选择仲裁来解决纠纷的初衷,也是仲裁产生和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立法当中,仲裁与诉讼相比较,则更应注重效率。我国《仲裁法》较好地体现了仲裁活动对效率价值的追求,但在财产保全制度的设立当中,却存在缺陷。一、效率是我国民事仲裁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有…  相似文献   

2.
董簫 《中国法律》2015,(1):113-114,127,129
仲裁規則作為仲裁案件的程序性‘法律’,其主要作用是為仲裁參與人提供指引、預期和規範,從而保證仲裁的合法、公正、靈活、高效。在保障仲裁程序效率方面,北仲的《新規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諸多條款進行了細化和補充,突出體現了提高仲裁程序效率的宗旨和目標,成為這次仲裁規則修訂的一大亮點,其實際效能必將在日後的仲裁實踐中逐步凸顯。一、引入‘誠信仲裁’原則濫用訴權、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雖然屬於偶發現象,但  相似文献   

3.
张春良 《河北法学》2006,24(6):103-108
公正与效率构成国际商事仲裁价值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内在张力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发展完善的动力.公正价值应通过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宏观结构、中层结构和微观结构展现出来;效率价值分化为仲裁规范的静态效率和仲裁活动的动态效率,应合理搭配二者以使效率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与衡平决定了国际商事仲裁必须合理配置二者的关系,并采取效率相对优先的位阶模式.  相似文献   

4.
仲裁制度的设立有其自身的价值存在,其程序设计也有自身特点,它既是社会纠纷解决的重要机制之一,也与司法程序的追求目的——公正与效率一致。但是在仲裁实践当中,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目的的实现,对仲裁员必须实行回避制度。仲裁回避制度不仅保障了仲裁这一评判方式的公正和公平,同时也保护了仲裁者的合法利益,是仲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竹生 《四川审判》2002,(2):13-13,22
近年来,随着中国仲裁制度的发展。有关仲裁是否该引入民诉法中有关第三人的规定。成为国内仲裁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些城市的仲裁委员会。为提高仲裁效率和使裁决得以顺利执行,在仲裁规则中新增加了关于追加第三人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1,(29):47-48
本文分析我国现有体育仲裁制度和一般仲裁法律制度的现状,阐述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总结出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独特性,明确体育仲裁制度在我国仲裁法律制度中的定位,提出独立设置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段荣玉 《法制与社会》2013,(21):106-107
仲裁自愿原则作为仲裁制度的灵魂,在仲裁制度设计层面和仲裁活动的实践层面发挥着它强大的生命力。仲裁自愿原则为仲裁制度的高效公正价值的实现寻找到完美的契合点,使得仲裁发挥了其较之民事诉讼的巨大优越性。本文将阐述仲裁自愿原则在仲裁制度及实践中实现的具体价值,并对其潜在发展空间提出完善构想。  相似文献   

8.
刘望 《法制与社会》2012,(17):26-28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一直在急剧增加,在此基础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顺应而生,该法在许多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制度设计.但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体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仲裁效率低程序不完善、机构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仲裁员队伍等.为了建立更加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仲裁制度,应采取“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分轨体制,取消仲裁前置制度,完善依“三方原则”建立的劳动争议仲裁组织,提高仲裁员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论仲裁第三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纠纷的复杂性导致多方当事人争议在仲裁实践中遭遇尴尬。仲裁协议相对性的现实障碍,催生了学者们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作者首先澄清了理论界某些对“仲裁第三人”认识上的误区,总结并深刻评析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结合对国外立法和仲裁规则的解读,实证地分析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仲裁制度的优越性并得出结论:仲裁中不宜设立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仲裁的性质     
赵登伦 《河北法学》2002,20(Z1):156-159
仲裁的性质作为仲裁这种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和特质,本该是相对恒定、同一的。但是,目前理论界对此存有不同意见。立足现实,依循历史发展轨迹,探本溯源,明确仲裁的性质,对于完善仲裁制度,促进仲裁制度的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理论界关于仲裁性质四种主要学说的回顾与思考,阐述并分析了仲裁的历史沿革过程,划分了仲裁发展的四个阶段,提出仲裁是一种自治性与准司法性融合生成的制度,仲裁因而具有混合性质的观点。这里的“准司法性”具有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1.
仲裁裁决制度是仲裁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同,海峡两岸在仲裁裁决的类型、仲裁裁决的作出、错误仲裁裁决的补救、仲裁裁决的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借鉴台湾地区仲裁裁决制度中的先进的和有益的东西,进一步完善内地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仲裁管辖权冲突涉及仲裁与法院两种管辖权的冲突和不同仲裁机构之间的管辖权冲突。在处理仲裁与法院两种管辖权冲突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和我国实践均支持仲裁管辖优先的原则;在处理不同仲裁机构之间的管辖权冲突时,应按遵循当事人意愿原则,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13.
毛建岳 《时代法学》2008,6(4):85-90
仲裁机构的民间性不仅深得广大有识之士的认同,亦得到社会系统功能分化论的强大支持。但在当前我国仲裁实践中,无论是仲裁界的思想观念,还是目前仲裁机构的运作实际,都存在针对仲裁机构民间性的异动倾向。因此,在修改《仲裁法》时,有必要从仲裁机构的设立区域、仲裁机构的设立机关、仲裁机构成员的任职条件、仲裁协会与仲裁机构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仲裁机构的民间性原则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张卫平 《现代法学》2020,(1):116-131
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制度试图实现被申请人的权利救济和国家对仲裁更全面监督的双重目的。但由于这一具有司法监督职能的制度被置于执行阶段,不予执行事由实质上成为一种被申请人针对执行请求的抗辩主张,从而与司法审查监督无关。且由于抗辩一旦成立即具有废除仲裁裁决执行力和既判力的双重后果,导致抗辩主张与实际效果的背离。现行制度的这一结构导致了审判权与执行权(执行裁决权)行使的混同。这一结构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认识上误认为仲裁裁决当然具有执行力。但在仲裁和执行法理上,执行力专属于国家司法机关,仲裁作为民间裁决要具有可执行性,必须经过司法机关的审查确认。这一过程是审判权的运用,而非执行权的运用。有鉴于此,应当专门设置对仲裁裁决可执行性的审查程序,即由权利人向法院提出对仲裁裁决的确认申请,法院予以审查确认。法院的确认裁决与仲裁裁决共同成为执行根据。该程序是一种特殊的审理程序,兼具诉讼性和非讼性。该程序使国内仲裁裁决的执行与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仲裁裁决的执行保持了一致,也进一步实现了审执分离,使国家对仲裁执行的监督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杨桦 《河北法学》2012,(2):132-137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国籍概念的提出是以承认仲裁的地域性为基础的。《纽约公约》提供了两种确定国籍的方法———裁决做出地标准和程序法律适用标准。虽然程序法律适用标准在理论上更为合理,但终因与实践的脱节而逐渐被各国所抛弃,裁决做出地标准成为了主流标准。《纽约公约》不仅将裁决的国籍作为承认与执行的前提,也将其作为撤销权行使的依据,而展望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未来发展,裁决国籍的功能定位或将只适用于撤销领域,对于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有采取国际主义的趋势。当前,我国应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裁决国籍的功能定位及其确定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地区国家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执行作了考察。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仲裁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属于OHADA体制的国家;实施了1958年《纽约公约》以及/或其仲裁法是根据联合国国家贸易法委员会《示范法》为模本而制定的国家;以及既没有实施《纽约公约》,也没有采纳《示范法》,并且也不是OHADA成员国的国家。文章对这三个法域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以及撤销外国仲裁裁决的理由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事人合意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是商事仲裁的特色之一。在仲裁实践中,由于仲裁规则的设置有利于申请人,组庭程序从选择双方共同信任的仲裁员异化为排除己方不信任的仲裁员。笔者试图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孤立博弈和序贯博弈角度分析组庭程序中当事人的行为,在分析名单法、边裁选定首席仲裁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组庭程序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香港与内地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的借鉴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港和内地在仲裁裁决司法审查范围、标准和技术方面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两地在司法制度、法治发展和仲裁理念上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地在对待仲裁裁决司法审查上之截然不同。重要的是,香港法院对仲裁的支持态度及其具体审查操作的先进经验,可为内地在这一领域的改革提供重要指引。《香港与内地关于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实施近十年来,已逐渐出现两地仲裁界和司法界在审查制度面向上的趋同。惠于"一国两制"和"更密切经贸关系"的大背景,相信两地间商事仲裁的融合会更加蓬勃发展,为中国跨境商事活动提供更好的争端解决服务。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是《纽约公约》框架下拒绝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传统抗辩事由,但由于其理论具有一定模糊性,导致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安排》引入了公共政策机制,以调整内地与香港仲裁裁决的相互执行程序。在各国法院对公共政策进行严格解释的大趋势下,由于两地道德观念相通、国家主权相同,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两地司法协助的开展,两地在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裁决中应取消公共政策机制的束缚。  相似文献   

20.
仲裁庭的组成在仲裁程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仲裁裁决的质量。本文结合我国的立法与实践探讨了仲裁机构指定仲裁员时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名册制、被指定仲裁员接受指定、仲裁庭组成阶段可能出现的拖延程序的情况等几个有关仲裁庭组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