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洲货币危机发生后已经过了3年。因危机受到重大损失的亚洲各国经济以几乎不可想像的速度恢复着。 尤其是韩国,1999年创下了10.7%的增长率,处于惊人的恢复状态。而且,由于这种亚洲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也进展顺利,这成了维持  相似文献   

2.
货币危机以后,亚洲经济陷入了极度的萧条,至1999年才出现了复苏的兆头。但是,如果更具体地看近来的恢复情况,便可知道并没有达到个人消费及设备投资等民用主导的经济恢复。为了巩固目前的经济恢复成果,也有必要尽早谋求民用需求的恢复。 在亚洲各国,由于货币危机的发生,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增大所导致的信用紧缩及企业偿债负担加重所造成的生产活动的停滞越发深刻,这已成为阻碍民用需求恢复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前言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货币危机在同年年底也波及了马来西亚。货币和股价的暴跌给予了马来西亚经济巨大的打击,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减少了7.5%,1985年以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其后,该国经济在出口增长的带动下,制造业迅速地恢复了生产,  相似文献   

4.
进入2002年以后,亚洲各国及地区的经济状况开始有了恢复的征兆。泰国中央银行和新加坡政府都提高了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由于国外的资金流入等,股价的上涨速度加快了。1997年货币危机以后一直停滞的亚洲资金流动是否会转入恢复状态呢?  相似文献   

5.
前言 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成了大大改变在印尼存在约40年的权威主义体制下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折点。1999年10月,独立以来首次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瓦西德政权成立并经过了1年。其他亚洲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均处于稳步恢复的状态,而印尼则因政治、社会不稳,经济恢复极为缓慢。本文拟回顾近年来印尼的政治、经济动向,并考察一下进行面向正式经济恢复的结构改革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1999年印尼的经济增长率为0.2%,已经逐渐从亚洲货币危机造成的经济混乱中摆脱出来。但在印尼,银行重组的迟缓所导致的金融机能的减弱一直是经济恢复的累赘。以下拟就印尼银行的现状及其课题做一番展望。 银行部门经营恶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中国家的危机与IMF的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80-90年代,世界的主要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陷入深刻的货币、金融危机,其经济受到了打击,其中有一些国家难以恢复到成长轨道,陷入了长期经济停滞。80年代,许多中南美国家都发生了外债支付危机;90年代在墨西哥、东亚(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发生了大规模的货币、金融危机。前者发生了被称为“失去的10年”的深刻的经济危机,而后者、即印尼、巴西、阿根廷连实  相似文献   

8.
一.危机的传染 70年代和80年代的货币危机是因经常收支赤字给偿还巨额外债带来困难所引起的,而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则是因为贷方和借方都是民间经济主体、因高利率和汇率稳定而流入的大量短期资金一下子转而流出、在短期内使外汇储备枯竭所导致的。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瞬间就传染到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印尼等,为此仅在1年内亚洲经济便从“同时高度增长”转为“同时不景气”。这种情况显示了处于全球经济时代的“21世纪型经济危机”的严酷性。  相似文献   

9.
亚州经济和共同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金融危机与亚洲的动向 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为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是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此危机包括美国金融体系危机、国际通用货币美元体制危机、财政危机、就业危机、社会危机,以及美国霸权的危机。美国已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失业率高达7.2%,创16年以来的新高,从而引发社会动荡。20世纪高歌猛进的美国霸权体系迎来了最大转折,曾经是象征WTO、IMF的美国全球经济体系面临着后退和转折。  相似文献   

10.
前 言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1997年前半年成为印尼高速经济增长动力的外国直接投资最近迅速地减少了。印尼投资调整局(BKPM)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摆脱了亚洲货币危机影响的2000年出现了恢复的征兆,但2001年与前一年比减少了41.5%,2002年前半期与前一年同期比减少了42%,重又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1.
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及东盟各国的经济因1997-1998年的亚洲货币、金融危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由于各国、各地区努力重建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又回到了成长轨道。2000年主要以出口为基础的经济有了稳步增长,就增长率来看,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各国、各地区平均达8.6%,东盟各国平均达5.4%。但到了2001年,受到信息通信产业泡沫崩溃和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增长率又趋于下降,生产和出口对信息通信依赖程度很高的新加坡、台湾陷入了负增长。进入2002年后,仍处于恢复状态(表1),现在以印尼为首,各国、各地区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仍多多少少受到企业的过…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亚洲地区经济的全面复苏也遇到阻力,出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2000年下半年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局动荡导致这一地区的货币持续疲软,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回稳迹象。舆论普遍认为,今年亚洲货币前景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同时,美国经济尽管由于美联储新年伊始的降息措施迅速出台,抑制了下滑的势头,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今年亚洲国家经济受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和当前金融形势恶化等影响,增长势头将会  相似文献   

13.
前言 由于1997年货币危机的发生,人们对东亚的评价已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变为“危机的根源”。虽然货币、金融方面的脆弱性已显露出来,但如果仅凭这一点来评价东亚经济,便会忽略重要的问题。尤其是苦于长期经济不景气、不得不中断经济结构改革的日本经济更是如此。虽因货币危机不得不暂时停止结构改革,但目前东亚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向其它地区蔓延,并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对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亚洲经济在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和全球金融动荡背景下难以独善其身,美国次贷危机正通过金融和贸易等渠道对亚洲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欧美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洲货币危机发生后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发出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 ,经过日欧美三方 3年的协商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已经迈出了艰难的改革步伐。本文将对改革的三个进程和发展趋势作一评述 ,并从中提炼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影响国际势力组合的新因素及其外交启示。一、在第一进程中 ,围绕亚洲货币危机的原因、责任及预防措施 ,包括危机受害国和“加害者”在内 ,几乎所有的国际舆论都在呼吁 :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不适合当今经济的发展需要 ,必须进行改革 ,IMF首当其冲。美国麻省理…  相似文献   

16.
前 言 1997年7月以泰国为震中的亚洲货币危机发生后已经过了5年多。泰国经济在危机发生前的10多年期间实现了年平均8%以上的高增长。就这段期间的消费市场的动向来看,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消费热潮,以汽车为代表的高价商品市场急速地扩大了。据说牵引这种市场扩大的是以城市地区为中心急速成长的中间阶层。在此期间,泰国不仅加强了作为生产基地的吸引力,而且也增强了作为成长性高的消费市场的魅力。但是,货币危机以后,以往情况良好的消费市场迅速缩小了。就汽车销售量来看,1996年约为59万辆,但到了货币危机影响最大的1998年,…  相似文献   

17.
1997年7月货币危机后陷入严重经济萧条的亚洲各国自1999年第1季度后便开始逐渐出现了恢复的征兆。其中恢复最为迅速的是韩国,已开始顺利地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随着国内需求的骤增,国内经济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根据韩国中央银行的预测,1999年实际国内总产值将达到8.8%。  相似文献   

18.
1997年7月初,泰铢贬值引发的货币贬值波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进而也影响到了韩国、香港、新加坡,导致了“亚洲货币危机”,还引起了纽约、东京、伦敦等地的全球性股价暴跌。 为此,欧美媒介甚至宣称以往取得飞速发展的亚洲(本文主要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中国为对象)经济的奇迹已经结束。笔者认为亚洲经济只不过在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时歇息一  相似文献   

19.
项卫星 《东北亚论坛》2006,15(2):128-封三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晓教授和丁一兵副教授的新著《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一书,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6年1月出版。该书是李晓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东亚模式的危机与变革———透过金融危机看东亚经济的  相似文献   

20.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危机时代,为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东亚货币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借鉴欧元主权债务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东亚货币合作应进一步扩大共同基金规模,稳步推动地区金融与货币合作,并在区域内建立经济与金融状况监管体系与救助退出机制,有效防范各国金融与财政风险;加强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区域货币合作发展;同时,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妥善应对信用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