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发表拙文《关于建立缓予起诉制度的构想》后,李新强同志撰写了《缓予起诉制度评析》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对拙文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文仅就其提出的几个问题,再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缓诉制度并未违背“控审分离”原则李文认为:“如果将缓诉决定权赋予检察机关,无疑是剥夺了人民法院对部分轻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法学》杂志1992年第1期刊载了丁慕英、王汉东同志《关于建立缓予起诉制度的构想》一文(以下简称《丁文》)。对于《丁文》所提的一些观点,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和丁慕英等同志商榷如下。一、缓诉制度的实质及其适用对象《丁文》所指的缓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罪该起诉,但又具有某些可予宽宥情节(如初犯、偶犯、从犯等)的被告人,暂不起诉,规定一定的考验期,视其表现再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一种刑事诉讼制度。它所适用的对象是: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等轻刑、真诚悔罪并具有某些可以从  相似文献   

3.
免予起诉制度,被认为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大特色。有的同志把免予起诉说成是公诉权的一部分;有的还提出了缓予起诉的建议;有的则认为“检察机关只有同时具备起诉、免予起诉、不起诉、缓予起诉才算是具有完整的公诉权”。  相似文献   

4.
试析缓诉制度及其可借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诉是外国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制度,对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但学者的理性思维不应因此而受到束缚。缓诉制度不仅是个理性思辩问题,更直接关涉司法实践。因此,笔者拟以本文对缓诉制度进行探讨,意在抛砖引玉。一、缓诉及其性质缓诉,即缓予起诉,是指检察官在审查起诉时,对于具备法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在规定的保留起诉期间内,附条件地暂不起诉的一种起诉裁量制度。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中几乎都有所涉及。例如,根据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53条的规定,经负责开始审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建立缓予起诉制度对于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比较了缓予起诉与免予起诉、缓刑及管制的不同之后,作者提出了建立缓予起诉制度的构想。阐述了缓予起诉的适用条件及对象,缓予起诉的决定程序及申诉、监督程序和缓予起诉决定的执行与变更、撤销。  相似文献   

6.
<正> 《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审查》(以下简称《论》)一文发表以后,夏桂英等同志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对此,笔者深表感谢,就此机会,对几个主要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一、《行政诉讼法》是否规定了原告资格审查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诉讼法》第41条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尤其是第1款“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规定,就已经包  相似文献   

7.
暂缓起诉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必须考虑的关涉起诉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对于祖国大陆建立暂缓起诉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立法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暂缓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8.
引言 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又称存疑不起诉)制度,并不存在附条件不起诉这一制度,但我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关注这一制度。在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期间,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曾将该制度称为暂缓起诉、缓予起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这种不起诉制度与日本刑事诉讼中的缓期起诉或者起诉犹豫近似,  相似文献   

9.
徐益初 《法学研究》1989,(3):74-78,88
近年来,有些同志对免予起诉制度提出质疑,主张用缓起诉制度代替免予起诉制度。也有的同志则认为,免予起诉制度应当坚持,但要改革加以完善。我赞成后一种主张。本文就免予起诉制度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刊于一九八○年第二期刊登了刘春茂同志《对法院院长、庭长审批案件制度的探讨》一文,在司法界引起反响,不少同志给编辑部来稿就此发表看法。为了将争论引向深入,我们从现在起还继续选登一些这方面的稿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检院提出的建立以“省院为指导,市院为主体,基层院为基础”的侦查一体化的要求,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创建了“五项机制”,通过八个月的实践与探索,初见成效。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申占群同志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习期间,将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的新思路、新方法提交给本编辑部,在此,将申占群同志撰写的《创新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提供给大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免予起诉的几个问题张永恩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问题,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法制日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展开激烈争论。有的文章“建议废除免予起诉制度”,提出免予起诉制度“违宪”、“侵犯”和“分割”了审判权、“完全漠视和剥夺了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诸多“...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在今年初颁布实施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强调,要“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强大合力。”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也明确指出,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扩大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中央纪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特为本刊撰写的《关于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思考》一文,系统回顾了反腐倡廉“大宣教”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大宣教”的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一篇指导性很强的重要文章。现将此文刊出,供各地、各部门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 《法学季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刊登李僚义同志的《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应如何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前文》),提出了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应由检察机关处理的观点。我认为,《前文》的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一、检察机关处理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无法律依据为避免违反同一律,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前,首先应搞清《前文》中“处理”一词的含义。从该文可知,文章的作者是竭力反对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应移交给人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四化建设中兴有日。政法工作要适应这个形势,关键是如何根据干部四化的要求,提高广大政法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特约请谢邦宇同志为本刊撰写了《政法干部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一文,发表了他的见解。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现推荐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1条的规定:“办案人员对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制作案件审查意见书.提出起诉或者不起诉以及是否需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意见.经审查起诉部门负责人审核.报请检察长审核,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依据上述规定.制作案件审查意见书是审查起诉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刊84年第一期发表了张少铨同志的《正确认定引诱、容留、强迫妇女卖淫罪》一文以来,先后收到了北京李文燕、四川黄湘等读者的来稿,对张少铨同志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引诱、容留、强迫妇女卖淫罪”的提法缺乏法律依据。本期特发表欲凭同志文章,供大家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刊今年第2期“来稿摘登”栏中发表了齐立荣同志的《试谈二审改判离婚的案件对财产分割、子女抚养问题的处理程序》(以下简称《程序》)一文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程序》一文中的观点提出异议。现将来稿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起诉是检察机关的当然权力龙宗智《人民司法》1995年第5期发表了易杜非的文章《免诉、不起诉制度存废问题探讨》以下简称易文。易文提出应废除免诉和不起诉制度,其中涉及的免诉制度存废问题已有各方面的意见发表,易文并无新鲜看法,这里不再赘述。但易文提出不起...  相似文献   

20.
刑法意义上的贿赂,是否包括非物质性的“其它不正当利益”,这是近年来刑法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笔者曾在《法学研究》上发表了《关于赂贿罪几个问题的探讨》一文,其中论及到这个问题。对此,杨再明同志发表了《贿赂不应包括非物质属性的“其它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