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许以民  王艳华 《世纪桥》2013,(10):73-74
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目标。为此中国主张坚持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方向,相互尊重恪守诺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及相互尊重国家核心利益。在对美外交思想的具体主张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两国战略互信,明确两国关系定位和管理控制两国分歧。这些目标、思路和主张形成一个完整的对美外交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6,(10)
正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始于1988年的"中俄边境一日游"项目,使俄罗斯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入境旅游合作的国家。1991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两国的人文交流进一步加强,其中旅游对中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日益增长。如今,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国之一,中国与俄罗斯互为重要的客源国和目的地国。旅游已从中俄外交的边  相似文献   

4.
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猛。两国贸易中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过去几年,越南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提升较快。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猛源于两国贸易互补性强、消费偏好相似、政治关系良好等因素的推动。与此同时,两国经贸关系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变的消极因素。在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和越南加入TPP的新形势下,中越经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升两国合作水平、探讨新的合作模式将有利于化解挑战,实现互利共赢。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期间两国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为中越经贸关系注入强大动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中越两国加强经贸合作还将有利于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关系顺利发展,实现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头条     
正复兴丝绸之路共建和谐周边2014年9月11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金秋时节,中国周边外交迎来又一次丰收。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并首访上述4国,掀开我国睦邻友好合作新篇章,开启"一带一路"建设新航程。中亚和南亚位于亚欧大陆核心地带,是我国发展稳定的安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7,(7)
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的交错促使"北方四岛"问题,一直是横亘于俄日两国外交关系之中。"北方四岛"的问题的解决对于俄日两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大国意识与民族因素、俄日两国的民众因素以及美国从中阻碍,"北方四岛"的未来道路仍不可知。"北方四岛"问题虽尚未成功解决,但从中所运用的外交理念与策略对我国处理领土纠纷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巴建交之初,两国关系远没有达到日后的那种"全天候的朋友"的程度。两国建交的过程经历了一定的曲折,建交谈判因为巴基斯坦对台湾当局的态度不明和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与新中国持相反立场而一度搁浅。建交之初,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分歧。巴基斯坦在台湾问题、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西藏问题上态度反复,表现出与新中国不一致的立场;此外,其还加入了美英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这些都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造成两国矛盾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巴基斯坦在外交上选择了"巴美结盟"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民间外交"、"友好运动"的中日民间交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为打开中日交往的大门,推动两国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促进中日关系全面、健康、顺利地发展,民间外交始终扮演着官方或其他渠道都无法代替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1)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以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实践、新思想新成就、新战略新格局,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注入强大正能量,谱写出大国外交的新华章……  相似文献   

11.
经济上,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在同世界各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带来经济竞争和摩擦,进而影响中国同各国的关系。拿中美关系来说,过去两国经济基本上是互补的,两国经济合作构成维系双边总体关系的重要基础;而现在,两国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贸易逆差等问题上争执不断。如何为中国对外开放继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是未来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2014年9月11日至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赴杜尚别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进行国事访问。金秋时节,中国周边外交迎来又一次丰收。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并首访上述4国,掀开我国睦邻友好合作新篇章,开启“一带一路”建设新航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一贯重视民间外交工作的开展.在具体指导和亲身参与中日民间外交实践时,他按照"官民并举、相互促进"方针的要求,成功地推动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慎重处理两国纷争,加强了中日经贸往来,强调饮水不忘掘井人,使两国关系在总体上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现"中国梦"视角对中国军事外交战略功能进行三个层面的阐释:国际战略层面,为建设"合作共赢世界"做贡献;国家利益层面,营造互信合作的总体国家安全环境;军队现代化建设层面,在紧跟新军事变革步伐中实现"强军梦"。  相似文献   

15.
许以民  王艳华 《世纪桥》2013,(14):73-74
中日复交前,两国政治关系总体处于冰冷状态,其成因主要在于: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对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制约;战后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右翼保守政客的破坏;中国“文革”时期的“左”倾思想对我国对日外交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日,中国战场逐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主战场。中日两国在中国战场展开角逐,两国的战略决策也根据时局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以及抗战防御、相持阶段是两国战略决策变化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7.
正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赴华落实这一绝密任务的就是鲍罗廷。忠实执行"国苏合作"1924年10月8日,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从海参威运抵广州。孙中山随即于11  相似文献   

18.
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后,对华反目成仇,中国和印尼两国关系从蜜月外交跌入冰点,恶性冲突事件不断,在历时两年的抗议照会战后,两国断交。直至1990年8月8日恢复外交。当时,笔者刘一斌主管印尼事务,经历了两国关系恶化、断交的全过程,对其中的重要情节,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张序江 《湘潮》2013,(9):41-44
1994年4月24日至27日,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对孟加拉国进行访问。此访增进了中孟两国相互信任与了解,促进了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与交流,并且显示出做好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一些新思维。当时我任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见证了这一重大外事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丁咚 《学习月刊》2013,(9):44-45
在精心筹划的第一次对外访问行程中,作为中国现行外交战略的主要决策者,习近平总书记含蓄而强烈地表明了其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3月22日起,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这与2003年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第一次访问选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如出一辙,都有为一、中国外交呈现出微妙转型的明显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