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战前夜 1949年1月1日清晨,号称远东第一大城市的上海,被浓雾紧紧地裹挟着。这一天,各大报都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的元旦文告,而中国共产党则通过设在北方一座小山村的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毛泽东主席的新年文告——《将革命进行到底》。蒋介石的文告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狡诈,毛泽东的文告则充满了难以抑制的自豪和气魄。 浙江奉化溪口,蒋介石的故乡。四明山绮丽风光和九曲到溪的灵气,使蒋介石至死都对这块土地怀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统治大陆的二十余年间,几乎每年都要回乡一两次;而每次下野,溪口都…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成两将军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在这项事变中,蒋介石丢尽了领袖体面,而且在从临潼华清池翻墙出逃中跌伤腰骨,事后回家乡浙江奉化溪口治疗休养三个多月。因此,1936年12月12日对蒋介石来说,是个灰暗的日子。一提到这个日子,他就怒形于色。  相似文献   

3.
《湘潮》1991,(4)
毛泽东亲设便宴为他的警卫班长饯行延安时期,我们警卫班的老班长张瑞岐就担任了毛泽东的警卫员。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他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48年3月下旬,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时,中央机关作了决定,陕北的同志如果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可以留下来不走。张瑞岐是陕北清涧县人,快30岁的人了,还没有结婚成家。为此,毛泽东也替张瑞岐着急。在我们就要离开陕北的时候,在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专门找张瑞岐谈了一次话。张瑞岐来到毛泽东住的窑洞以后,毛泽东对他说:“张瑞岐同志,我现在就要离开陕北了,你跟我有好多年了,你可以留在家乡不走。回到家里,你的婚姻问题也就能解决了,要不然,越走离你的家乡越远了。”而张瑞岐却不是这样想。他觉得,他是受陕北人民的重托来保卫毛泽东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怎么能早早地离开毛泽东留下来呢?所以,他坚决地向毛泽东说:“主席,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要把你送到  相似文献   

4.
正还在懵懵记事时,就曾听母亲说过:家乡那偏僻的元康村出了一位大首长,他十来岁时就离开家乡跟着共产党南征北战打天下。新中国成立后,他带着妻儿回来时,是骑着一匹又高又大的马回来的,马头上还系着一朵大红花,孩子们跟在他的后面一路追着走,一直追到了他家……那时,家乡还没有公路,人们外出都是跋山涉水。听了妈妈讲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桃园县福安里,有一个幽静美丽的风景区。蒋介石生前来到这里,觉得颇似家乡溪口,于是决定死后安葬于此地,命名为慈湖。现在,慈湖除了座落着蒋介石的陵寝,还有一个占地四公顷的塑像公  相似文献   

6.
正1949年11月14日,蒋介石由台北飞至重庆,12月10日由成都飞往台北。这是他在大陆的最后26天。蒋介石到达重庆时,第二野战军发起西南战役已经14天。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块比较完整的据点西南四省——四川、贵州、云南、西康行将不保。此时,他到四川是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指挥西南的国民党军对解放军负隅顽抗,妄图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伺机反扑。  相似文献   

7.
王丰 《党史天地》2010,(5):12-12
国共内战,蒋介石终以兵败饮恨,挥别大陆,败退台岛。当时,他先后在澎湖高雄盘桓多日,最后才选定台北。在离开大陆之前,及进入台北之后,蒋介石想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孟红 《党史纵横》2009,(7):32-34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不顾劝住。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从此后张学良的人生道路便急转直下。由于蒋介石背信弃义,对张学良施以狠毒的报复打击,一代少帅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生活。张学良在大陆被关押期间囚禁地点一直变化不定:1937年初,张学良被囚禁在奉化溪口的雪窦山;1938年秋,又被迁徙至贵州修文县。1946年,在蒋介石的一手策划下,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并且几次转移关押地点,使外界对张学良将军的关押地无从知晓。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的几次下野都与桂系有关。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向来都是貌合神离,互存戒心,暗暗较量。自从1948年3月,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之后,两人的矛盾便公开化了。当初,按照蒋介石的打算,想利用这次“行宪国大”推举孙科为副总统,使孙科变成自己的傀儡。但李宗仁却不买帐,与蒋唱对台戏,公然宣布将与孙竞选副总统一职。李宗仁使出  相似文献   

10.
正问:杨先生,您抄录蒋介石日记有多少?蒋介石日记一定会公诸于世吗?答:我对蒋介石53年的日记只是做了一个摘要,可能有些学者对其中某几年抄录比我多,但像我这样从头到尾53年全抄下来的,我想应该没有。蒋介石日记中有3年遗失了,我一点也不可惜,那是他早期的日记,那时他的地位还不重要。让我很心疼的是1924年的日记,这一年是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也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的几次下野都与桂系有关。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向来都是貌合神离,互存戒心,暗暗较量。自从1948年3月,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之后,两人的矛盾便公开化了。当初,按照蒋介石的打算,想利用这次“行宪国大”推举孙科为副总统,使孙科变成自己的傀儡,但李宗仁却不买帐,与蒋唱对台戏,公然宣布将与孙科竞选副总统一职。李宗仁使出浑身解数,面对有蒋介石支持的孙科,竟然以微弱优势奇迹般地制胜,当上了副总统。这无疑惹怒了蒋介石,也从此埋下了祸根。 尤其在1948年、1949年间,蒋介石的一百多万精锐之师,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血  相似文献   

12.
丁东 《廉政瞭望》2010,(9):69-69
台湾桃园县福安里,有一个幽静美丽的风景区。蒋介石生前来到这里,觉得颇似家乡溪口,于是决定死后安葬于此地,命名为慈湖。现在,慈湖除了座落着蒋介石的陵寝,还有一个占地四公顷的塑像公园,安放着140多尊蒋介石铜像,其姿或立,或坐,或骑马,或拄杖,其态或庄重,或威严,或微笑,或安详。此外还有几尊孙中山的铜像和一尊蒋经国的铜像。这些雕像艺术水准一般都不低,估计均出自岛内艺术名家之手。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习惯地背着手,立在窗前看那不远处的军校办公楼。显然,他充满了恐惧、不安和失望的神情。这是1949年12月8日晚9时,成都的冬夜黑沉沉的,萧煞煞的,没有一丝风,没有一滴雨,整个城市笼罩在茫茫然而又惴惴不安中。毛泽东在北平大手一挥,解放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了中国大地,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广州,又从广州迁重庆。前几天,重庆失守,国民政府又迁来成都,国民党在大陆的地盘只剩西南这一隅I。而此时,成都以南,自贡、乐山已经丢失,刘伯承率领的解放军第三兵团、第五兵团已切断了国民党向云南的退路;成都以北,贺龙…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一个重情执礼的人.自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后.直到1959年才回到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身处何方身处什么位置.他都深深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韶山.思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不徇私情的毛泽东,对故乡和亲友的牵挂和关切,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风范。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蒋介石的几次下野大都与桂系有关.蒋介石与桂系首领李宗仁之间向来是貌合神离.互存戒心.暗自较量.1948年3月,国民党第一届国民大会之后.两人的矛盾便公开化了.当初,按照蒋介石的打算,想利用这次“行宪国大”推举孙科为副总统,使孙科变成自己的亲信.但李宗仁却不买帐,与蒋唱对台戏,公然宣布将与孙科竞选副总统一职.李宗仁使出浑身解数,竟然以微弱优势奇迹般地取胜,当上了副总统.这无疑惹怒了蒋介石,从此埋下了祸根.尤其在1948年至1949年1月间,蒋介石的百万精锐之师,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血本无归.国民党内部对蒋介石怨声载道.而身为副总统的李宗仁更是“趁火打劫”.急调自己的谪系桂军迅速聚集到南京附近,又命桂系将领白崇禧布防长江沿岸.此举意图十分明显,就是直逼蒋介石将总统宝座让出.蒋介石对此忍无可忍,但又感到力不从心.这时,他脑子里闪现出一个阴险狠毒的念头:秘密干掉李宗仁.他很快将时任保密局局长的毛人凤召至官邸,向毛人凤亮出底牌,要他尽快除掉李宗仁.并再三叮嘱此事必须严格保密.一切由他亲自指挥.蒋介石询问毛人凤:“准备叫谁直接负责这次行动?”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惨败后,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扩大.积极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准备.他一面向美英等国大量借款,购买飞机、大炮;一面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练团,培养“围剿” 的军事骨干.受训军官毕业后,蒋介石赠送每人一把上刻“不成功便成仁” 的短剑,以激励部属为其卖命.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50万军队,分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扑来,开始了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对这次“围剿”,蒋介石强调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在政治上,加紧实行保甲制和连坐法,加强特务活动和组织地主武装;在经济上,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军事部署是:北路军共计33个师又3个旅,由顾祝同任总司令,主攻中央苏区.以陈诚为总指挥的第3路军是“围剿”的主力,依托堡垒  相似文献   

17.
1957年8月20日,一位70岁的老人站在金门岛前沿炮兵阵地上,手拄拐杖向大海的彼岸眺望着。站立良久,他的腿感到有些累了,就坐在凳子上,从炮位的高倍望远镜里继续观望与金门一水之隔的厦门。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厦门。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大陆故土。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迈出过台湾岛一步。他就是蒋介石。 坐在炮位前的蒋介石,透过望远镜,看到了他所熟悉和眷恋的厦门。对面岸边  相似文献   

18.
《湘潮》1989,(1)
一黄昏,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我剿匪部队正抓紧打扫战场。指挥这次战斗的是解放军24团1连连长兼通道县五区区长张镇。这时,他离开指挥所,来到正在清理战场的战士中间: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于1933年12月25日到达浦城,于1934年1月7日离开浦城进入建瓯。蒋介石到浦城是坐镇指挥镇压“福建事变”(史称“闽变”)。他驻浦14天惊魂未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遇到一位从南方回北京乡下探亲的同志,谈到他回乡感想。他所谈的感想很多,其中有一点使我特别兴奋,就是他们村里参加生产劳动的中小学毕业生多起来了,在人民公社甚至还可以碰到几位学农业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家乡是在北京附近的一个县。据他说:二十多年前,他离开家乡去参加抗日时,他们县里中学生根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