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开拓的时代需要开拓型干部社会对干部"型"与"质"的要求,总是受一定时代的制约.换言之,干部的"型"与"质"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大凡急剧变动的时代,产生开拓型干部;社会处于守成时代,产生稳健型干部.用公式表示则为:变动时代——开拓型;守成时代——稳健型.西汉时代的"肖规曹隋",实质是肖何处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需要开创一些新制,属于开拓性事业.  相似文献   

2.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何使用干部推动改革发展,是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最近一位地方领导同志提出:要重用那些政治上强、能够驾驭全局、敢抓敢管的“狮子型”干部。这一形象的提法引人深思,因为现实中,我们或许不缺“老黄牛”式干部,却鲜有“狮子型”干部。  相似文献   

3.
雷水贤 《中国妇运》2000,(11):14-16
“创建西部美好家园”,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新思路,创建新机制,开拓新途径 首先,必须帮助和引导广大妇女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投入西部大开发。帮助广大妇联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是妇联组织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及“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了妇联干部的培训力度,帮助妇联干部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开拓新视野。1997年以来,全省妇联系统共有2578人(次)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省妇联先后投资10…  相似文献   

4.
乔云 《前进》2003,(2):31-32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工作任人唯贤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干部工作在能“上”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明确了干部能“上”的标准和程序,对干部能“下”的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明确。但在实践中领导干部能“下”仍然是困扰干部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具体表现在:实1、“下”的干部思想难接受。“下”的干部往往被人们称为“下台”的干部。“上台”与“下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使得“下”的干部要承受来自社会、家庭、同事、亲友等多方面的压力,并会…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以及中央军委确立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加快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人,尤其是要尽快建立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也就是要按照新的标准、新的要求,评价、识别和使用干部。 一、改善注重使用“执行型”干部的倾向,大胆提拔使用“开拓型”干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干部工作也必须相应地发生变革。我军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6.
敢为人先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富阳市人事局长盛培建近年来,我们富阳市人事局紧紧依靠全体人事干部,发扬“开拓、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在建设人才市场体系,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干部培训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开创了人事工作的新...  相似文献   

7.
《广东民政》2011,(12):4-5
“十一五”期间,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充分发挥广东独特的政治、经济、地缘等优势,努力开拓社会养老服务新路子,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特别是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权,  相似文献   

8.
妇联干部群体性格的现代性选择韩贺南“妇联”是个群体结构,在社会中又是个群体角色。由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与现实性,凝铸了妇联干部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对此社会上颇有些感受与评价、那么,以此为鉴.审视一下“镜中我”.对于妇联干部自我认识.自我塑造,对于社会了...  相似文献   

9.
《上海机关动态》2010,(8):24-25
徐汇区审计局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审计干部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沿承传统好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学习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使学习型机关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干部需求、促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干部的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可以把干部的“不舒服”“不适应”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面具型”干部和“走秀型”干部,表态多、调门高,实则行动少、落实差,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懒惰型”干部和“佛系型”干部,对新形势、新变化和高标准新要求认识不到位,思想懈怠,习惯于“等靠要”;“焦虑型”干部和“蛮干型”干部,因能力不足或对工作过于自信而致工作方法不得当,达不到上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书简介     
《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时正新主编),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研究人员和特约研究员为主撰写完成的,是“社会福利黄皮书”系列的第二部。该书真实记录了1998年中国民政事业持续发展与不断开拓的足迹,全面介绍了1998年中国民间组织管理、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等社会事务行政管理中的改革探索与理论思考,提供了进一步进行国情分析、政策咨询、科学决策和理论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是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各级民政干部和城乡社区组织和街道、乡镇、居…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全力攻坚,抽调17名省级干部深入12个盟市,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变“上访”为“下访”,“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拉开帷幕。以此为起点.从各级政府机关抽调的两万余名干部深入社区乡村后,与群众面对面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云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发言中指出: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要严格把好政治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最近,陈野苹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笔者认为,在前段有人提出“大胆使用有缺点的能人”,“敢于启用‘开拓型’干部”,“用生产力标准选拔干部”等观点的背景下和当前反和平演变处在极其关键的时刻,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培养机关干部的逻辑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于去年开始举办“处长论坛”。目前,已举办三期,共有十名处级干部走上讲坛。论坛以“处长讲、专家评”的互动交流模式,为演讲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也使听者扩展了知识,开拓了眼界。现将最近一期“处长论坛”演讲内容摘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唐钧 《同舟共进》2012,(2):45-46
自从十三大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放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已进行了六次政府体制改革。当初,改革的锋芒所向是“国家干部”。十三大报告指出:“‘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因此,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日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是,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模糊认识,特别是在乡镇,有些人,甚至是一些党政领导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都不太明白,把人大机关视为“二层机构”,把人大干部视为“二线干部”,把人大机关作为离退休干部的“中转站”,人大监督是多余的等等,再加之从事此工作的干部在社会不正确认识的影响下,自己也错误地认为自己是退居“二线”了,是闲牌上的官,是牛脖子上的“踏拉皮”算不了数的,在思想上自然而然地形成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求有…  相似文献   

17.
《政策》2009,(8):39-41
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近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在省委、省政府和公安部的领导下,按照“做务实型干部、建学习型队伍、创服务型机关、干创新型工作”的思路,坚持政治建警、科技强警、从严砺警,有效提升了公安机关的执行力、创新力和战斗力,确保了全省社会大局稳定。  相似文献   

18.
“枢纽型”社会组织:背景、概念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北京市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加快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构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本文对“枢纽型”社会组织进行了理论阐释,分析了“枢纽型”社会组织产生的实践背景,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聪 《上海人大月刊》2006,(4):31-31,33
普陀区检察院在全力推进检察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创新、争先、务实、高效”为要求,积极探索和促进检察文化建设,不断打造“学习型”、“开拓型”、“廉洁型”检察机关,谱写出检察文化建设的“五线谱”。  相似文献   

20.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