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笔者认为,青年的社会偏移性,反映了青年与社会关系状态的总特征,也是青年期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认识、把握这种“偏移性”将为正确地认识青年,并卓有成效地开展青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一、偏移性:表现形态的一般描述青年的社会偏移性是指青年对社会总是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状态,包括青年的思  相似文献   

2.
古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易经》的疏文也说:“性者,天生之质。”可见,在我国古代的早些时候,对性的认识和态度还是较为开明的。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男女授受不亲”等道德规范得以确立。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更成了吓人的天条。在性禁忌观念的禁锢下,性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关于和谐文化的思想,如“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之类,这是一笔宝贵财富。但有一点我们要明白,学说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可以说,人类社会在前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并不存在和谐社会。庄子在《马蹄》中描述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乎君子小人,禽兽可系羁而,乌鹊之窠可攀援而窥。”似乎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世界。其实原始社会,就人与自然关系说,人是自然奴隶,对自然绝对依赖和崇拜,图腾和自然拜物教就具有象征性。就人与人的关系说,虽然没有阶级社会那…  相似文献   

4.
两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同时又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色·性也”。中国古代哲人曾为我们形象地道出了性行为的生物属性。种族的繁衍、性的满足是人本能欲望的要求。但是,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的任何行为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人类的性行为也具有其重要的社会属性,性行为的自然属性总是通过社会属性表现出来。每一个社会都具有其经济基础之上特定的性伦理道德。一方面,性的本能欲望追求直接的  相似文献   

5.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问题事实上指涉的是马克思哲学“切中何种现实”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研究马克思哲学所应该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从马克思经典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来看,“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既不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的共产主义,也不是政治立场层面的无产阶级以及被抽象理解的“实践”范畴。具体来说,“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中的“人类社会”即“人的社会性存在所构成的共同体”;“社会化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相互联系的人”。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所能提炼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的关系性存在”或者说“人的社会性存在”。所以,“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以人的关系性存在为前提的历史性、总体性的“社会存在”。并且,马克思关注的还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社会存在,而是在“经验性社会存在”基础上“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不久前,一位美国朋友问:“孔子三千弟子,数量这么大,在哪里上课?”其实这是误解。孔子的教学方式不是后世那样的课堂教学,此“三千”又不是一时的人数,而是其一生中教授弟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青年社会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青年社会网,是指由青年人与他人社会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业缘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诸多方面。 青年社会网包括其亲密朋友以及相识的熟人,我们所分析研究的青年社会网是具有一定情感支持与社会交往的个人核心网,即与青年人经常来往或谈论其认为重要的问题或亲情的人。青年社会网的主要内容有:青年社会网的规模、社会网的密度、社会网的组合以及社会  相似文献   

8.
因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都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得到实现和表现,所以劳动异化能够过渡到人同人相异化、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手稿》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与第四个规定——“人同人相异化”,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和社会联系异化,都遵从同一个异化逻辑。异化的主体既可以是“孤立人”,也可以是两人或多人关系及其承载物。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阐释交往异化、社会联系异化的根源性概念。“社会联系异化”比“交往异化”能更准确地概括《穆勒评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以前苏联哲学家ю.А.什科连科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 什科连科在《哲学·生态学·宇航学》(1983)一书中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是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理论遭到了彻底否定。然而,我们不应当在世界观上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精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文章学家。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著作。在这些文章和著作里,处处洋溢着清新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 文风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和时尚。汉代著名的文论家刘勰曾说:“结合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这是见诸文字最早的“文风”出处。但文风  相似文献   

11.
何谓“变味”?查辞书释义──《汉语大词典》云:请事物因变化而通达。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辞海》云:谓灵活运用,不拘常规。如《易·系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趣时,即趋时;《现代汉语词典》云:谓依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如唐代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诗:“且欲图变通,安能守拘束!”看来,凡事变通得有一个前提,即通过灵活运用,能使事物“通达”,却不能有原则性的变动,换言之,灵活而不拘常规,趋时而不变原则。时下,“变通”一词变味了,成了某些蜕化变质的党…  相似文献   

12.
“德”之意众多,对于个人主要有二:修养而有得于心;行为节操。《周礼·地官·师氏》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礼记·曲礼上》疏曰:“德者,得理之称。”《史记·乐书第二》:“德者,性之端也。”显然,对于一个人来说,“德”包含了品格、修养后既成之性、性行和气质、本性等众多具体内涵,概括地讲,有德者,即为心、行之贤者。《党政领导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符合把领导班于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某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坚强…  相似文献   

13.
丛大川 《理论探讨》2005,1(1):42-45
最近我重新研读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资本论手稿》,这是我十几年来提出“实践人道主义”所依据的主要文本,也是我同时提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信息·生态·人道新文明观的主要哲学思想来源。同时,我又重新研读了弗朗索瓦·佩鲁的《新发展观》,这也是我新文明观创意的思想来源之一。比较马克思和佩鲁,我认为,二者极为相通。本文拟从七个方面漫谈佩鲁新发展观的哲学思想。  一、佩鲁新发展观的新研究方法———以人的“自由个性”和人的“丰富潜能”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的“新人文方法”  对人类和社…  相似文献   

14.
分配关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直接制约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表现着个人或阶层的社会地位。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分配关系比其它任何关系都更加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持久、高度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当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不能不引起作为社会生活“晴雨表”的青年群体对其作出客观而直接的反应。我们研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取向心理学之后,马克思创建了其独特的心理视角的人性观。马克思心理视角的人性观,对于整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构建科学的心理学体系有着基础理论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向与人内在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趋善的美好性,解决了心理学的关于性善和性恶之争;通过人类生产目的与心理动力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需要,完善了心理学的动力之说;通过社会与人心理活动内容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具体社会关系与心理活动内容的辩证性,为心理分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何谓文化?《易·贲卦》中的《彖辞》较早提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以文明和道德作用于人,并通过作用于人而作用于社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失业对失业青年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失业影响了失业青年社会交往的数量,使失业青年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十二生肖用于属相并广泛流行社会是在南北朝时期及以后。《南齐书·五行志》和《周书·宇文护传》都对此有明确的记载。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第33章《汗八里城的星占家》中介绍说:“鞑靼人是按12年为一周期计算时间的。第一年定名为狮,第二年为牛,第三年为龙,第四年为犬。这样按年命名,直到12年全部排列完为止。所以,当一个人被问及是哪一年,哪一时生的时候,他总是回答说生于狮年某日、某时、某刻”。马可·波罗所述中国的生肖与现行的生肖及《元秘史》等元代著作不一致,大概是记忆有误。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论“死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的“此在与时间性”部分中,设专章集中讨论了“死亡”问题。了解其关于“死亡”的论述,对我们领悟其由对“此在”的分析而展开的一整套人生哲学,是十分重要的。一、“先行到死”与“看得见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存...  相似文献   

20.
从国內外青年发展理论的交叉视角来考察青年的发展进程,把握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对于培育一代跨世纪“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现实意义。一国外青年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引人注目的是G·S·霍尔的“青年心理危机”学说,这一学说的新贡献在于阐述了“危机理论”(《青年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纽约1904年)。这一学说认为,青年期的出现賦予青年以自己的特点,将它与童年、少年分割开来。“新的诞生”是一种决裂和彻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