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镇化回顾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缓慢.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以十六大为界,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战略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创新,努力提升城镇竞争力;城镇要成为经济增长极战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并强调要“以增强综合承受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阐释。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走一条城乡一体、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道路,并具体从改革制度障碍、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加强进城农民的归属感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梅占春 《求知》2005,(12):13-15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台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水平超过30%之后会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增长到2005年的40.4%,表明城镇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面临着诸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义与农民工问题 城市化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转移。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是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城市化进程对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至关重要。(1)城市化是解决目益严重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将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摆脱目前严重失调的人口城乡分布格局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存在的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密度低等问题。探讨了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确立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点;以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布局为基础,搞好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指导,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即:突出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善和体制创新;扩大对内开放,增进区际联系和融合;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对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择优过程。近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尝试多种道路模式,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在协调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关系方面、跨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鸿沟方面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而且彰显了世界历史意义:超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分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超越了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大国摆脱贫穷和落后提供了范例,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道路是通往梦想成真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承载中国梦想,中国梦想引领中国道路。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视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注入新内涵,为提升党的执政理念开辟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高德胜  金哈斯 《学理论》2011,(36):74-7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牧民居住较为分散,其生产生活环境复杂,条件落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尤其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由于文化与制度、生活习惯与传统经济生产方面的特殊地域性,牧民人口城镇化不可能也不可以重复东部地区农村自上而下的城镇化模式。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牧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水平落后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牧民人口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推进西部地区新跨越。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性问题;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从六个方面推进。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合理性的认识与对现代性中国特征的正确认知密不可分,我国现代性建设具有多种历史时代并存的特点,只有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借力"、"借势"、"借路"发展,才更为合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合理性的认识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基本规律的正确认知密不可分,"应用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要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继发性"创新的基本形式;人们还可以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和借鉴中,增强对中国道路选择合理性认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指各个民族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转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它缘起于西方,其基础性逻辑是“同一性”逻辑,具有“观念面向”、“工具面向”、“市场面向”等不同内容,马克思对于这种“同一性”逻辑及其不同面向进行了系统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崭新现代性的突出标识,它在三个层面实现了对西方“同一”现代性及其不同面向的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4.
高德胜  金哈斯 《学理论》2011,(33):38-39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历史文化、思想观念、自然地理、政策法规保障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要依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经济社会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通过以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规划来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娜娜 《团结》2010,(2):18-19
一个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并符合该国的基本国情.这已是一个被实践无数次证明了的客观规律。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国情.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国情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后者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参与认识的主体.是更为复杂、更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两件事:-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并认为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我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就是要在 2 0 2 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同时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毋庸置疑 ,如何认识工业化以及走什么样的工业道路 ,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顺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刊特邀请几位专家学者 ,就工业化的内涵、标准、意义及途径等问题进行讨论 ,希望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准城市化是我国加强城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进行准城市化建设有利于调动乡村居民资金投资城镇化建设,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小康建设效益;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繁荣农村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国乡村居民防卫现代战争的能力。但是准城市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逐步推进,分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4,(21):34-3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凋推进。”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的逻辑结果,它既是对世界上既有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发展模式进行反复比较之后的一种自觉选择,也是对中国自身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历程中各种建设方案与建设道路反复比较之后的一种自觉选择.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