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拓宽了青少年的生活领域和视野,为青少年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青少年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4,17(6):80-82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实现主体性道德教育观念有效为事实有效的有效性载体 ,对有效性载体的思考从学理角度 ,综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各学科理论为理论依据 ,从人作为主体的本体特征角度 ,以主体实践性、主体发展性和主体受动性为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郑静 《传承》2014,(2):140-142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然而这把"双刃剑"为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青少年往往是掌握互联网信息最快的群体之一,因多方负面因素的作用,网络虚拟环境变成了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的场域。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青少年网络及由网络引发的各种社会、道德、教育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网络空间中存在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为我国政府、社区和各级学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道德主体性是指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性无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人的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8.
丁榕 《江苏政协》2013,(2):56-56
<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沟通无极限及网络交往双刃剑的特点,使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快乐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道德错节的误区。切实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课题。为此建议:一、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德育的重点应从传授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目标,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  相似文献   

9.
刘鹏 《学习与实践》2012,(5):117-123
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具有必然性。这种转化过程就是个体道德的生成过程,它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但由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差异,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在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起着关键作用,它决定着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程度。因此,为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必须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张扬个体的道德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14.
吴云才 《人民论坛》2012,(26):170-171
网络生态危机是基于网络文化主体对网络的滥用和误用而导致的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网络安全威胁、垃圾信息泛滥、信息侵犯加剧、信息综合征频发等。网络文化主体的道德培育,需要采取确立正确的网络生态伦理理念、构建网络生态伦理的监督机制、遵循网络生态伦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相对社会主流道德而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反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时代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16.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7,20(4):45-46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有自身客观规律,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影响主体对和谐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构建,是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合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社会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社会化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前提,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保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条件,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具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由经济快速转型而导致的社会失范,尤其是道德失范。而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道德的社会维系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并作用于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行为失当。该文拟对社会迅速转型所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从预防青少年行为失当角度对道德重建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历史的回归,时代的呼唤,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力实施主体性教育,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积极培养道德情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断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安明 《理论月刊》2003,(7):115-116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修养、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