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相似文献   

2.
崔朝栋 《学习论坛》2003,42(3):24-26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实际上是承认各种生产要素都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做出了贡献 ,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一原则使各种分配方式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价值基础 ,既有利于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又能实现按劳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同按要素分配不是一回事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然生产要素中包括了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便包括了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还要再讲按劳分配呢? 仅从经济现象来看,劳动要素收入和按劳分配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因此,容易把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看作是一回事。但从经济理论和经济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这是指导当前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①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是指劳动者根据其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相似文献   

5.
记者:卫教授您好.十五大报告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人们经常提出,既然生产要素中包括了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便包括了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为什么还要另外再讲按劳分配呢?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笔者认为,当前公有制企业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要在分配中既要体现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又要体现按劳动贡献分配,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坚持按劳分配制度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不能动摇按劳分配为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某些企业“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得不够明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读这段话,应该把握以下几点:按劳分配既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又融入按要素分配全过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报告中“四种生产要素”的提出,深化了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各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要素贡献论”,首次在分配制度上引进了市场机制,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实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肯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内在机制。分析和研究这种分配制度及其内在机制的特点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在分配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分析现行分配制度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 ,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分配主体多元化。即由单一的劳动参与分配转变为多种要素参与分配。首先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克服…  相似文献   

10.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生产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贡献”有其基本内涵;坚持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效率优先、机会均等的现实体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理论界开始了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种种问题的讨论,有种观点认为,按劳分配本来就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原来把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是理论上的误区。本文对此观点持有异议,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包括按劳分配,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首次确认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合理性,对企业家的收入分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当前企业家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新格局。多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基本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市场经济意味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和劳务产品生产时投入的资源,其理所当然地也就包含在市场调节的范围内,而市场对要素配置的调节又主要是通过要素价格即要素提供者所获报酬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由于要素价格就是根据要素投入所获取收益和稀缺程度,给要素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存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之后,十五大又提出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制度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以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6.
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投入生产过程的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收益分配,其理论依据是使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价值论和使用价值论为依据,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劳动要素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不是一回事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关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利益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是按劳分配.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尚未达到马克思设想的水平.在坚持一般理论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应坚持劳动者利益为主体、非劳动者利益并存,对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勇于创新,理直气壮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9.
赵学清 《学习论坛》2008,24(8):37-40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研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在分配结果层面上,形成了在共同富裕目标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在分配制度层面上,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分配机制层面上,允许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在分配原则层面上,确立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坚持与时俱进精神 创新收入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存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之后,十五大又提出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制度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结合起来”以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确立了“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以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