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文化:先进文化的基石与先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文化的主要构成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和先导。但在现实中对科学文化的认识、重视、宣传和普及均存在偏误和不足 ,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怎样实现,这是重大的时代课题。20世纪以来中外思想家们对此提出过许多设想。在对前人论述进行评介的基础上,可以从三方面作出回答。一是改善科学发展的人文环境,发挥人文文化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要使科学文化承担起推动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三是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地、有效地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文化史,时代的必然趋势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文化蕴涵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互补;两者相互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文化蕴涵的四个方面也必须交融;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应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哲学基本是围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这一问题发展的,波普尔和库恩为这一争论提供了基本的主题。从他们对科学划界的纷争可以看出,科学划界的标准是没有确定性。要绝对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对他们划界问题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辩证地看待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才是最可取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科学与人文怎样融合的问题,本文从树立新的科学观、促使融合的手段、融合的桥梁和纽带、融合的通道以及推动融合的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先进文化的动态发展性要求文化建设站在时代的前列 ,吸收、引进、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作为人类“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在科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文化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不足。而作为科学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更能激发公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完善人们的人格品质 ,改进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开放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民主精神、协作精神、献身精神等。结合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讨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文化的科学与人文各自有着独特的功能——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与美。它们理应相互依存,并且发挥很不相同的作用,简单点说,科学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学确定目的。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流行的有关科学与人文之关系的所谓融合论,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它消解了人文所具有的、比科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并且因此也抹杀了人文所应发挥的同样比科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通过其教学、翻译和科学探索活动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还在人才、技术和方法上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体现了当时人文与科学之间融洽、和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社会大众文化认知能力,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方向;充分运用实践成就展示理论力量,坚定对科学理论政治信仰,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文化建设自觉性;积极创新科学理论传播方法手段,提高理论掌握群众的实效,永葆科学理论引领文化建设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人文文化与社会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化世界观的泛滥和犯罪的增多,人类迫切需要一种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人文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感、责任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做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影响人际关系而制约犯罪并对社会稳定起特殊作用。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就成为控制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主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照世界,推动社会螺旋式向前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两者之间时常处于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运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方法,对二者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合理定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破题求解,实现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何以可能?”是人类面对“全球化”带给民族——国家的“离心力”和“新经济”带来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的挑战所要回答的问题。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大学只有坚持“全球意识”与文化认同、潜能开发与本能改造、知能传授与人格塑造的统一,才能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走出高科技与低情感的悖论,为文明的对话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燕萍 《工会论坛》2001,7(4):76-78
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创新人才素质的培养,揭示在当代和未来社会创新素质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武装冲突法中,军事必要条款经常被引用,本文对军事必要概念的本意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在文化财产保护中军事必要条款的存废之争,明确了军事必要条款在援引时的各种条件,提出军事必要条款的适用条件应该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15.
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高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致力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唯其如此,才能使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建设者。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完整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公安工作的性质,应从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学法和课程编制等方面全面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内在理论维度,即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文关怀。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而正是这两个维度,使邓小平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无神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和宣传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有神论思想冲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将科学无神论的教育和宣传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科学无神论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深生态学的文化张力与人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问题是一种跨学科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是从人类反思自然生态进而反思文化生态开始的.这种生态自然观使得西方人返身而诚开始研究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深生态学是一种有深度的生态哲学,它是在思考人与世界关系或人类与非人类的深度关联中升华为"人类性"思考的生态智慧.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真正的文化生态整体创新中,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