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治理整顿对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浅层问题收到了相当的成效。对于日渐突出的深层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机制转换才能得到逐步解决。90年代经济如何走向?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总思路。其基本思想是:稳定、改革、发展。在治理整顿阶段把治整、改革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协调推进。在三者的衔接与协调中,突出改革的份量,使经济在“八五”期间逐步转入良性循环。五中全会规定的治整目标,在“八五”期间还须用两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继  相似文献   

2.
带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个重要课题,我们调查了山西省城市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太原市及其所属六个全民所有制企业。通过调查,感受最深的是:搞活企业的当务之急仍然是解决简政放权的问题,不首先赋予企业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就谈不上企业由“死”到“活”的转化。现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其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应该说是明确了的。但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实践来看,仍还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研究,并且这些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改革也是难以走向深入的。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思路上有所削铁和拓展迄今为止,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体经历了政策性调整和制度创新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搞活国有企业的思路主要是“国家搞活企业”、“政府搞活企业”,如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等。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条路子越来越窄,表现在:互.不少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亏损严重,活力不…  相似文献   

4.
<正> 去年中央工作会议把搞活企业作为改革的重点,今年又提出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要求企业实行劳动用工、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势在必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企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许多新课题及不少难点。目前企业机制呈现“多元”,即国营、集体、三资、个体企业共存,对不同机制不同性质的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否都要采取相同的措施和方法,这是我们面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七五”期间要“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这样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对此,有的同志提出:改革已搞了几年了,“十年动乱”造成我国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和困难已基本克服,为什么还要把改革强调到首位?我们认为,党中央突出强调改革绝非权宜之计,解决“十年动乱”造成的政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仍需加大力度”──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荆门石油化工总厂厂长马金魁本刊记者陈凤翔3月18日,记者在驻地采访了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湖北省荆门石油化工总厂厂长马金魁。改革用人机制,是搞活企业的重要环节一见面,身材魁梧、精力...  相似文献   

7.
微观天下     
<正>各地“治酒令”狠刹“无事酒”“每年平均要参加200次左右的酒宴,送出四五万元份子钱”“‘整酒风’变成了‘整酒疯’,人情债成了还不起的债”……当下,“无事酒”盛行已成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难以承受之重。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不少地方政府出台“治酒令”。(据新华社)【评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授李萍:大操大办的铺张宴请风的确已成为群众不小的负担,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遏制“歪风”,但规范不宜“越界”。各地最  相似文献   

8.
钟其 《观察与思考》2011,(10):10-17
我国历来注重县治,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政不下县”,还是近代强调地方自治的新县制改革,抑或是当代县域的党政治理模式,县级政权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国家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铁路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保证安全生产中如何定位?我们分局党委从整肃干部管理作风入手,把“抓现场、查干部、整作风”作为对接行政管理的“第二道工序”。针对现场管理不落实这个顽症,我们运用“分析-问责-治”的方式,建立起与直接分析、当事人处理相衔接配套的延伸分析、干部追究机制,变事后定责为过程控制,变过去重查究“两违”当事人转为重查究干部管理,从而为安全生产筑起一道有力的屏障。  相似文献   

10.
张敏  熊循庆 《前沿》2005,(10):166-169
本文着力于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通过比较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是,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的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厘清“法制”和“法治”的概念,更深入地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时事报告》2014,(8):6-6
经济发展强调“稳”,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把握方向注重“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反腐肃贪强调“狠”,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刮骨疗毒。改革攻坚强调“敢”,“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国家治理崇尚“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舆论宣传强调“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外关系强调“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2.
2013年9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秦光荣的文章,文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我们党多次进行整党、整风等全党性的党内教育活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红红脸、出出汗”,实现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也留下“闻过则喜”的名言,前者强调的是“君子”要有自我批评的风范,后者强调的则是“君子”要有接纳批评的勇气和胸怀。闻过则喜,应该成为党内的一种政治风气,党员干部的一种修养和品德。  相似文献   

13.
媒体     
抓党风、变作风、整吏治、强军事,这是中共新一届领导层集体亮相后所显现出的新气象。习近平在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要求大家提交发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习近平的“不定调”,实际是“有定调”.定的调就是“务实”,这也将足“习李”班底未来5年乃至10年治围理政的总基调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又一次革命”,“不改革不行”。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把改革与法制问题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指出“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并且强调:“法制建设必须贯串于改革的全过程”;“法制建设又必须保障建设和改革的秩序,使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应兴应革的事情,要尽可能用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6.
和谐哲学观是当今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略。它为我们提供了重在同一、建设的理念,追求稳定、有序的理念和强调整合、协调的理念。“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和谐哲学”的宗旨,在于引导事物向和谐方向发展。体现和谐哲学观的领导理念是以“治”为宗旨、以社会稳定为重的领导理念,强调统筹兼顾、多元统一、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从严治“吏”必须搞好干部离任审计王水成杨才元郝建平对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实行审计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我们在干部离任审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多有阐发,尤以孙思邈贡献显著,他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个层次,强调“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相似文献   

19.
季明 《长江论坛》2005,(1):10-14
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从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再到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清晰地反映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和实践中对思想路线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示了我们党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也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纪新阶段要自觉坚持和贯彻好遵义会议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是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关键,需要在“选人”“做事”“监督”“容错纠错”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