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工促农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  相似文献   

2.
谢双明 《传承》2014,(9):14-17
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成果。由于城乡分割,大量的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思想。这一思想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源 《政策》2005,(3):33-34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 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 展"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延续,又是我们党在新 时期对加强和促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做出的科学判断。这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 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 当前的"三农"工作,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如何把城市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以城带乡,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解决了部分农村  相似文献   

5.
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也是与以往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区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就是在党委领导下和政府主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以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推动现代文明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农村、传统农民,加速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和工农互促、城乡共…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来,浙江省把"三农"问题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在新的一年里,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指导,全面筹划"十一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具体部署了新一年我省的 "三农"工作,使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迈开了新的步伐。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李俊超 《群众》2009,(8):22-23
江苏省依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路,为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江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的实施是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宏观背景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日臻完善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苏凭借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的优势,开始了“以工促农”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已是热门话题,白杨坪乡的新农村建设应从人民群众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发展基础条件出发,系统的研究和解决白杨坪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10,(12):14-15
2000年8月27至29日,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在辽宁省铁岭市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座谈会。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  相似文献   

10.
萧波 《创造》2013,(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条件已经具备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是建设美丽小康和谐华坪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地委统战部采取抓县带乡、以乡促县的办法,切实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实现了统战工作六大创新。一、抓基础,注重建好班子,统战干部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抓基础,重点是建好班子,关键是选好“班长”。为此,我们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县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在地委的高度重视和组织部门的有力配合下,全区于2003年3月实现了八县一市一特区统战部长全部由县委常委担任的目标,为加强乡镇统战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配备乡镇党委专职统战干部。1998年以前,全区乡镇党委专职统战干部几乎为零。19…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视野、新思路和新方法,需要集中全体国民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倾听最爱农村、最了解农业、最懂得农民的农业最前沿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协东 《群众》2006,(2):13-13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华西村要按此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十一五”着重致力于以下五个方面:围绕“生产发展”,加快经济建设。在未来5年内,努力实现“五个五”的新目标: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幸福、富裕5万人;花5亿元到外省、外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围绕“生活宽裕”,加速富民进程。现在,华西人民的生活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中宽裕”。今后,要进一步使扩村后的大华西携手共进,再向小康、中康、大康迈进。与此同时,努力为全国共同…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诠释和比较系统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五个建设:一是产业建设。“人无事业要堕落,村无产业无依托,民无主业无着落”。产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根本性和支撑性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二是公共建设。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 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 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 村的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巴南区委、区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十一五”时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如何结合实际,走一条新农村建设之路,是当前区委、区政府和我区农村基层各级党组织、基层政权、自治组织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党建研究》2006,(7):20-22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找准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是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兖州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为发展目标.按照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五新”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