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与亚洲市场联系的扩大与强化,使我们看到了亚洲、太平洋经济协作圈的光明前景,确信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中心。如果考虑到亚洲国家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独立,并且考虑到这些国家一旦从由于战后冷战的对立而在经济上从属于原殖民地宗主国的单一经济中摆脱出来,把经济开发作为行动的格言,那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使世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
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问题涉及的领域很多,研究视角也日益宽泛。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对能源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分析视角。无论是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这几大范式对于能源安全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乏明显的片面性。因而,我们在树立新能源安全观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能源战略较有裨益的建议,有效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3.
亚洲的中国     
金秋时节,中国的外交也步入了快速道。在一连串的高层出访中,尤以胡锦涛主席对朝鲜和越南的访问最为引人注目。朝、越均系我国邻邦,又同属亚洲国家,因此,胡主席的此次朝、越之行不仅是中朝和中越双边关系中的大事,而且也是新时期中国亚洲政策的一次重要展现。迅速发展的中国在亚洲这样一个开放的区域框架中应该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能源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原副主任、资深战略分析家海因里希.克雷夫特在美刊《政策评论》2006年10—11月号发表了《中国的能源需求》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当前能源需求正在并将不可逆转地快速增长,这将给中国带来日益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中国政府寻求能源安全的外交努力将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国家可能用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牵制中国,但作者建议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理解中国,共同发展出新的合作方式。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和钢铁的消费国,铜、石油和电的消耗量仅…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6,(8)
正3月24号,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有一个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光从这个题目,人们就可看出中国政府在亚洲未来发展方面的一些新判断和新思考,表明中国在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过程中正在形成一个清晰的"亚洲观"。从时间上来讲,北京"共绘亚洲新愿景"的倡议,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当前世界发展危机四伏的一个对策。不言而喻,亚洲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恶化,而且还在持续恶化。在这样一个风雨飘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迄今为止,在亚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所遵循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这些经济体首先通过供应国外市场来积累资本和财富,在收入增长到很高水平之后再供应国内市场。从储蓄——投资恒等式的角度来看,在这些实现了巨额出口盈余的国家中,储蓄率达到了很高水平,因此投资也可以保持非常高的水平,并维持下去。在日本和韩国,国家一直对经济进行高度的干预,而在台  相似文献   

7.
冷静看待美国重返亚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返亚洲"是美国近年外交姿态最高凋、宣称次数最频繁的战略主张.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经济严峻的挑战,美国加快了对外战略调整的步伐,把"重返亚洲"作为外交政策调整的"头等大戏",反复强调属于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奥巴马总统上任伊始就开始着于战略重心的调整,强调"将我们在亚太区的存在和使命列为重中之重.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大国,我们将留在这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投书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阐述了美国亚太战略的新思路、新转折、新行动,强调亚太对美国的未来极其重要,宣告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强化联盟体系,从而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以保持美国的领导作用、保障美国的利益及推进价值观.美国把强化亚太战略作为国内经济复苏的关键和外交事务的重心,目的就是要全面恢复并增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性地位,发挥美国在这个地区的领导作用,保持在这一地区无可匹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10年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势头渐起,并且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休·怀特提出了亚洲大国协调的提议。然而,怀特的想法在亚洲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亚洲不认真对待,那么这一提议可能无法实现。本文旨在研究该提议内一些存在问题的假设,并认为,其提议应该将东盟的重要角色纳入考虑,毕竟东盟在当前亚洲举足轻重。本文力主将"大国协调"的概念转变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地区主义的概念,旨在阐明复合地区主义的组成要素,并讨论其将如何缓和中美之间的战略冲突。  相似文献   

9.
亚洲经济为何重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的亚洲金融危机犹在眼前,其后两年多的亚洲经济消失在人们的注意之外,而当我们再度关注这个地区时,却发现危机仍然是亚洲经济的主题。从1999年开始,亚洲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到2000年,包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五个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韩国),都获得了很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好景不长,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亚洲国家的经济复苏走到了尽头(这里说的亚洲国家不包括中国,也不包括日本,虽然日本经济也将出现衰退,但它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情况不同),到2001年第一季度,亚洲各国纷纷陷入经济急剧减速  相似文献   

10.
<正>亚洲是如何从相对包容的发展,走到被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最保守的国际组织敲响警钟的地步?答案就在几个密切相关的趋势里。过去30余年,全球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亚洲,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演化出复杂的官僚机构以助力经济发展,支持工业生产与出口,并部署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这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保持和提升经济制高点的同时,相对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的一个时期。这些成就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赞誉,也使得其被贴上了亚洲"经济奇迹"的标签。当然,这种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出现在冷战与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担忧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美、日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亚洲各国的多元性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亚洲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协调各种安全机制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全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当前亚洲安全架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抗型的同盟机制较多,而防御型的集体安全机制缺乏;安全机制与安全问题不够匹配,使得安全机制"冗余"与"赤字"同时存在;主要安全机制及大国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不能有效解决中美这一对新老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因此要应对上述问题,根本之道在于从中美互动入手,根据亚洲安全问题的特点,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安全机制:第一,以亚洲国家为主导,中美参与的、致力于对话与建立互信的论坛性机制;第二,由邻近国家或具有共同利益关切国家组成的、以促进次区域稳定与和平为目的的协调性机制甚至是集体性安全机制;第三,中美共同主导、相关国家参与的、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的强制性机制。由此,可形成由不同层次、领域和议题等安全机制相互配合、协调的安全架构。  相似文献   

12.
阳敏 《南风窗》2007,(5):12-14
只有在亚洲的维度里,中国才有了缔造全球新秩序的可能性。“中国崛起”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当“亚洲崛起”的图景浮现时,“中国崛起”就被赋予了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瑞华 《工会博览》2008,(11):19-19
二战后初期,为了实现和维护独立、构建新的亚洲,亚洲工人和工会斗争发挥了重大作用。就亚洲工人运动、工人处境及所面临的课题而言,一方面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现状和主题有重叠的部分,同时也有亚洲固有的情况所产生的现状和主题。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和实现工人权益,为争取更加美好的社会而斗争,这已成为全世界工会的共同要素。另一方面,亚洲存在着复杂情况: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旨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也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左右的贫困国家,而整个亚洲地区又处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正在具体着手构建亚洲自身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一、亚洲太平洋的国家和“地区”形成 1993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见《朝日新闻》社长中江利忠时谈到今后如何确立亚洲太平洋的安全机制问题,他说:“中国认为,可以从本地区多样化的实际出发,进行双边和区域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对话,就有关问题进行磋商,加强沟通和信任。为此,中国愿意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新华社北京8月6日发《中国通讯》)  相似文献   

15.
尹鸿伟 《南风窗》2008,(8):79-82
出于多重利益考虑,中国对于推动亚洲公路网的建设热情很高,环边境的公路出击战略意图明确,并不断对一些国家和地区伸出援建之手。但鉴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存在,如果某些国家和地区关系一紧张,亚洲公路网将形同虚设,中国也将蒙受不小的伤害。  相似文献   

16.
亚洲研究     
1.《东亚的发展:基础与战略》(EastAsian Development:Foundations and Strategies,by Dwight H.Perki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210p.)20世纪60年代初,不到5%的日本人拥有汽车,中国当时是亚洲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韩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与世界最贫困国家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但是如今日本、中国和韩国都属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本书紧紧抓住这种转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贯遵循"双赢原则"。在美国的战略行动变得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使其在几乎所有的地区事务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国外媒体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和不断巩固硬实力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力。如果美国不制定一项将经济、外交和军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全面战略,就有可能因中国的外交策略而失去在亚洲的战略和外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沙伦德拉·D.夏尔马是美国旧金山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美刊《当代历史》2006年4月号上发表了题为《面临挑战的亚洲巨人》的文章。该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中国沿袭的是以制造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印度则采用了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两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经验可以相互借鉴。文章内容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这两个居住着近2/5世界人口的亚洲巨人,长期以来就是比较的对象。如同以往,今天经济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60多年前,当这两个国家同样面临着经济落后、贫困和文盲等巨大…  相似文献   

19.
雷墨 《南风窗》2013,(20):77-78
在2013年4月吉拉德访华期间,中澳双方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两国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阿博特的"亚洲优先"外交不是澳大利亚战略的大转向,充其量只是对其前任的继承和发展。澳大利亚当选总理托尼·阿博特称自己将是一位"亚洲优先"的总理。他说:"涉及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决定,将在与雅加达、北京、东京、首尔协商后作出,就像要与华盛顿商量一样。"阿博特是否会兑现竞选时的表态不得而知,因为被称为"外交门外汉"的他不止一次在外交问题上失言。不过,重视亚洲目前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朝野政党的共识,阿博特只不过是把其前任  相似文献   

20.
季平 《当代世界》2008,(8):63-63
在国际社会热议中印崛起的时候,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吉肖尔·马布巴尼(Kishore Mahbubani)教授出版了《新亚洲半球》(The New Asian Hemisphere)一书。此书共分六个章节,从亚洲国家“去西方化”问题切入,论述了世界重心从欧洲向亚太转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几种情形,并对中印等亚洲国家能否顺利成为新的“全球领袖”作了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