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月辉 《乡音》2012,(2):45-47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34岁继承汗位,在位17年。死后谥太宗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北陵)。清太宗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生母为海西女真叶赫部,姓那拉氏,人称孟古格格。史载孟卉格格"庄敬聪慧,词气婉顺,闻誉不喜,听毁不恶,不好谄謏,不信谗佞",  相似文献   

2.
《松州》2015,(4)
<正>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女真和他们的先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由于自身的强大和不堪辽宋压迫,于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改元收国元年,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按照金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下令南征伐宋,并于1127年灭北宋。  相似文献   

3.
熟能生巧     
《新东方》2006,(11):43-43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  相似文献   

4.
由武力征服到文明共处 夏商以降,汉族定居中原,以农立国,然边患频仍,尤以西北、西南游牧民族为烈。长于骑射的剽悍匈奴更是屡越长城,劫汉扰唐,破金灭宋——成吉思汗甚至远征多瑙河流域,跨踞欧亚。即使元灭以后,蒙古仍是明朝主要边患……边患实肇于由民族意识引发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5.
熟能生巧     
《新东方》2006,(11)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北方的女真为患。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却早已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的题字中的“一”字,已经脱落多时。万历皇帝募集各地书法名家,希望回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各地名士闻讯,纷纷前来挥毫,但是依旧没有一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原味。皇帝于  相似文献   

6.
皇太极时期十分重视对满蒙关系的处理,采取了适当的处理满蒙关系方略。皇太极对满蒙关系的处理不仅形式上比较完备,而且内容上也更加充实。这一时期,满蒙关系中的敌对因素消失,开始进入了从属关系,这为清政权后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皓文 《重庆行政》2013,(4):102-103
说起吴三桂,大多数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这个人反复无常,先是背叛明朝投靠闯王李自成,后倒戈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合伙灭了李自成,最后又反了清朝,可这回他的运气不那么好了,被康熙打了个落花流水,还留下了千古的骂名。也有人说吴三桂这个人爱美人不爱江山,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  相似文献   

8.
女真作为历史上曾经雄踞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以儒治国,促使南方儒学得以顺利北传。北传的儒学文化不仅使战后荒颓的中原学术得以恢复,还使儒学文化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及。从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虽然金代儒学无法与两宋媲美,但站在少数民族立场上,女真民族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优秀,难怪后来拥有共同族源背景的满清王朝贯以女真文明教化,礼乐兴邦为榜样而累世尊崇。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的对契丹、女真民族文化及传世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更新拓展文献观念,确立大文献观,从而扩展相关的搜集范围,增加文献搜集整理的途径和层面,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契丹、女真传世文献资料体系,为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研究提供依据,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对契丹、女真传世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对契丹族和女真族生活状貌、民族风俗、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定整理与研究,同时还有助于对相应历史时代的还原和追溯,有助于更加直观和客观地了解辽、金两朝社会生活的客观景象、物质文化状况及政治经济状貌等。  相似文献   

10.
刘喜涛 《求索》2014,(7):153-157
以明代中朝封贡关系为背景,考察明代君臣的天下观。明代东亚封贡体系以传统的正统观为前提,天下观念由“天下一统”的传统“单-世界”向“多个中心”转变;在封贡功用上,由原来的侧重政治礼仪向经济、军事、政治多元并重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朝鲜王朝在政治正统性上依托以明朝为主体的封贡体系;进而利用与明朝的关系确立其在周边国家中的“小中华”地位;同时借助明朝的军事保障其在封贡体系内的安全。通过对封贡体系运行的史实阐释,可知朝鲜极力维护与明朝封贡关系的原因,即明朝的传统汉文化圈的吸引力是朝鲜积极同明朝建立封贡关系的历史因素;以“小中华”自居的心理优越感是朝鲜维护封贡关系的重要因素;以追求朝鲜王朝自身利益及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需要是其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试析李氏朝鲜“事大”政策本质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传奇 《前沿》2010,(16):124-128
作为东亚地区几乎同时建立的两个封建王朝,明与李氏朝鲜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朝自建立之日起,即按照"事大"原则处理与明朝关系,但其实质则前后有所转变。大致而言,以李朝宣祖时壬辰之变、明神宗援朝抗倭为标志,李朝"事大"本质实现了由"事大保国"向衷心视明朝为"君父之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孝庄文皇后(以下简称孝庄),蒙名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清朝初年,她历经四帝(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即位,协助三朝皇帝(皇太极、福临、玄烨)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宏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孝庄名震中华,孝庄之名也因此而美,孝庄其人因此为后世所景仰。近年来,随着孝庄热的日益升温,研究孝庄、写孝庄的人越来越多。文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作…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火器的运用在战争的胜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明军在与后金最初交战中凭借优势火器的使用,取得了数场胜利。而皇太极在认识到新型火器装备的优势后,遂积极铸造新式火炮,并创建了八旗汉军,在火器的使用上后来居上,超过了明军,为清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新式的武器装备必须与战略决策、军事制度、士兵素质等方面的因素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相似文献   

14.
旧港位于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之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重要港口。终明一代,中国与旧港保持着交往,其中永乐时期旧港宣慰司的设置是明代中国与旧港之间的重要事件。旧港宣慰司由明朝任命当地人治理,享有独立的外交权、管理权、制定赏罚的法律权,明朝不干涉其管理。旧港宣慰司的设置是明朝处理海外关系的一种文明形式,为今天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命运共同体提供文明经验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摘要:明朝万历年间,因中兴黎朝在郑氏掌权下逐渐崛起,并将莫氏余党驱赶至高平一带,导致明朝与安南的藩属关系再次出现波折。明朝政府将安南事务的处置权交给了两广地方官员,陈大科、杨寅秋等官员在与安南各政治势力及地方土司的交涉中,逐步确立了“不拒黎、不弃莫”政策,并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明朝晚期对安南实行的“不拒黎、不弃莫”政策,首先是确保安南境内在特定时期只能有一个接受册封的贡臣家族,即接纳实力派中兴黎朝,承认其为安南唯一的贡臣;其次是尽最大可能保护旧贡臣家族的人身安全,即同时又维护旧贡臣莫氏,将其安插于高平地区,作为安南境内一个独立的“统治特区”。这一政策是对嘉靖朝安南政策现实主义倾向的继承和完善,是一种有差别的“双重承认”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丰臣秀吉声言将北上再次攻打朝鲜,朝鲜遂派使团前往明朝请兵求救,最终明朝发兵再次救援朝鲜。朝鲜使臣柳思瑗将使团出行明朝的一路见闻记录在《控于录》中,"控于"的意思是仰求明朝。这篇文献收录了大量明朝官员讨论出兵决策的奏报,显示了朝鲜使臣对推动明朝出兵救援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厦飞 《传承》2011,(9):68-69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主义专制的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个人集权政治转化的关键时期,其各种政治制度在中国整个封建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几乎达到了顶峰,而明朝的监察制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此,通过阐述明朝的监察制度、监察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基本职能等内容,并总结其规律特点结合现时代实际情况,对其中精华要点予以提炼,以备借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监察体制提供积极有效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罗彩阳 《传承》2009,(16):90-91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也是很有建树的史学家。明朝中后期的文化和思潮丰富了他的思想理论。泉州的地理环境及其个人家世、经历给他的思想理论注入了新时代的因子。家族责任与个性的冲突形成他思想中的叛逆特色。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和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农民军,沉重打击了明王朝的反动统治。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灭亡。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勾结清兵,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和报复。明朝覆亡以后,清兵把对付明朝的斗争力量转而对付农民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大官僚、大地主中的投降妥协分子,一起镇压农民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镇压,使各族人民的生活遭到破坏,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  相似文献   

20.
厦门,背倚漳州、泉州,隔着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相望。厦门与台湾,历史关系源远流长。明朝初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在泉州设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五所,中、左二所即在今天的厦门,此外还有福全、崇武、金门等三个千户所,厦门与金门同为永宁卫下属的所,唇齿相依,均为抵御倭寇侵袭的第一前线。明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