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梦 《法制与社会》2013,(36):202-203,213
对实验心理学进行研究学习,是心理测试技术不断完善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文先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概述,叙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理论基础;接着对实验心理学做了简要描述。然后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对实验心理学中的情绪进行实验研究。最后总结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趋势及其与实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中的心理信息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说明心理信息概念对犯罪调查心理测试技术的指导作用。方法综合分析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功能演变,用信息论的科学原理对心理测试技术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和诠释,详细论述了心理测试技术的心理信息探查功能,对心理信息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测试时机提前、测试前对被测人进行生理状态和心理信息受干扰情况评估、案件测试条件选择、测试题目编制、测前谈话控制、测试目的分析和测试技术综合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结果每一部分论述里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件办理实践,充分说明了心理信息新理论对心理测试技术实践的科学指导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理测试技术作为一种侦查和证据审查辅助手段。可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等执法办案中发挥积极效能,但心理测试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具有其特殊性。结合浙江省检察机关心理测试技术应用开展的现状.提出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广泛开展心理测试技术应用所应秉持的理念.以及推动检察技术“一体化”的应用工作机制、办案部门能动的应用协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测试人员培训机制等三个机制的建设,切实发挥心理测试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4.
P300有波形恒定和潜伏期恒定两个特性,可以通过叠加将P300从EEG中提取出来。P300心理测试利用认知过程中的P300指标的变化探测高级认知活动中的神经电变化,成为一个"窥视"心理活动的"窗口",是对传统心理测试技术的重要补充。在测试实践中要遵循心理测试基本规律,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操作,对测试刺激要精心准备,测试前要进行测试指导,软硬件操作要规范,测试结果分析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图将信息科学计算原理与心理测试技术的实践相结合,推算出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信息量,从而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具体实践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方法结合心理测试技术的具体实践,从信息原理出发,对心理测试技术的信息量进行分析和计算。结果为犯罪调查中的技术应用提供一个量化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事诉讼和刑侦实践中,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心理测试结论的有效与无证据资格的冲突.本文深入研究了该冲突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本质,提出了如下观点:心理测试技术不能被界定为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只允许设立少数心理测试机构以鼓励科学探索,测试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保持严格的中立性和独立性;心理测试技术只能在严格遵循科学道德和司法道德的前提下,试用于刑事侦查中;在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及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中等要禁止使用心理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7.
笔者试结合测试实践,浅谈信访案件中应用该项技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信访案件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常见问题经对多起信访案件的审查及实践,笔者从测试中发现,目前侦查机关在相当多的信访案件上,运用心理测试技术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过低或过高估计心理测试作用,直接导致心理测试  相似文献   

8.
测前谈话是整个心理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心理测试的成败,甚至影响测试的准确度。在一定意义上讲,测前谈话比正式测试更为重要。因此,测前谈话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与规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进行。测前谈话,心理测试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测前谈话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谈话质量,决不可简单从事, 草率马虎。  相似文献   

9.
笔者试结合测试实践,浅谈信访案件中应用该项技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信访案件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测谎技术的心理生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情绪、认知、注意和定向反射4个方面探讨了测谎的心理生理机制.认为,CQT技术主要基于情绪反应,GKT技术主要基于认知心理,但两种技术共同的心理基础都是注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定向反射.因此,测谎的实质,就是测试被测人的心理定向反射.  相似文献   

11.
袁光明 《刑事技术》2003,(Z1):58-60
现代心理测试技术是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和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它与痕迹、法医、理化等刑事技术不同的是,其它刑事技术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物质的对象,是一个对客观痕迹的静态检验过程,方法相对简单可靠。而心理测试技术则是以物质的手段作用于非物质的对象,即人的心理,检测的是案件事实在当事人记忆中和心理上留下的痕迹,是一个提取心理痕迹的过程。这项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正处于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同步发展完善和普及的重要时期。笔者经过4年成功与失误的心理测试实践,有两方面的深刻体会:(1)这项技术经大量实践证明是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心理信息污染案件的检测纠偏.方法 综合分析了心理信息污染的产生来源,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各类污染制定详实的测试纠偏编题方法及测试图谱评判原则.结果 每一部分论述里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件办理实践,对污染案件心理信息案件的检测起到了良好的纠偏效果.结论 使用正确的方法可对心理信息污染案件进行纠偏.  相似文献   

13.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来判别被测人是否与案件有关的心理测试方式.文章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分析此种测试方式的科学性、客观性并认为该测试方式的指标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测性和可接受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心理兴奋点和刺激点的角度 ,以及有效刺激和无效刺激问题上对心理测试题目设置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案件应用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对相关问题从有效刺激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定义。结论 把握好刺激点与兴奋点的对应关系 ,尽可能把相关问题的刺激点转化成有效刺激 ,对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心理测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心理测试结论在诉讼中得到接受、推广和应用,然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准备不充分、立法不明确和缺乏可操作性、测试者整体素质不高、心理测试程序规范缺失、缺乏被测试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为更好地促进和发展心理测试技术,满足和服务司法实践的需要,应积极加强心理测试技术理论的研究,立法弥补法律规定的欠缺,提高测试者的素质,规范心理测试程序,保障被测试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晟  郑毓枫 《法制与社会》2012,(18):203-204
心理矫正是社区矫正的中心环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首先要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调查与测试,正确把握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然后根据心理状态类型,结合不同年龄段矫正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心理矫正工作不仅需要矫正工作人员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刑事技术》2013,(6):50-51
心理测试技术是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探查、推断人的个体心理信息。它是一项"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测试技术,心理测试仪器会客观的记录下被测试对象的生理参数,但个体的生理参数在采集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被测人自身生理状态的影响。服用抑制性药物对于生理参数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在心理测试时,  相似文献   

18.
付翠 《政法学刊》2006,23(4):125-128
心理测试(俗称测谎)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被测人记忆中是否存在有关测试主题的心理信息,而心理信息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注意,所以说注意是心理信息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心理测试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基础,因此对注意心理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测试题目的编制和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测谎技术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测谎技术是在长期的司法工作特别是犯罪侦查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测谎的有效性,已在国内外长期而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得到证实。然而测谎学的理论尚远不成熟,对测谎的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充分,致使测谎技术带有较强的经验性、模糊性、不精确性。本文从情绪,认知,注意和定向反射四个方面探讨了测谎的心理生理机制。认为,COT技术主要基于情绪反应。OKT技术主要基于认知心理,但两种技术共同的心理基础都是注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定向反射。因此,测谎的实质,就是测试被测人的心理定向反射。  相似文献   

20.
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司法对其结论的态度形成巨大的反差.基于心理测试技术的可靠性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测人与案件和事实的关联,以及针对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所形成的以图谱形式表现出来的痕迹,可以明确心理测试结论具有鉴定结论的证据资格.心理测试结论属于有限可采的补强证据,其证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断但又对法官心证形成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