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格局.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检察职能履行,积极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为服务厦门海沧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构建“美丽厦门·活力海沧”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法的困境不是因为我们使用了西方范式的经济法理论,而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及其体制性障碍。如果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无论如何变换经济法概念,只能形成诸多务虚的伪命题。真正把握中国经济法困境的学者应当建立在充分认识现实国情背后体制性障碍的前提下,发挥经济法的前瞻性功能和预防性功能,构建经济法具体制度,做经济法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以此推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协助突破经济法困境背后的体制性障碍。如果经济法越位思考,将使经济法变得“四不像”,最终将肢解经济法,并给反对经济法是独立部门法的人提供了强有力的藉口。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响应“美丽中国”的号召,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筑牢生态保护思想防线.进而增强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将生态认知外化为行为.同时还要作环保知识的宣传者和播种机,促进全社会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管是“天行有常”的生态哲学观,还是“知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利用观,尤其是“圣人之制”的生态保护观都为我们今天的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2):50-5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乏生态文明的积极因素。本文从我国儒道释关于生态环保思想论述开始,探索它们对环境伦理的共同理念,粗析我国古代有关生态法制建设的情形,探寻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法制的历史昭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以管理行政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下,原有的环境政策理念、环境政策体制以及环境政策工具无法解决由于社会转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逐渐积累的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因而,必须突破管理行政模式下环境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困境,以生态行政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生态行政模式下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是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法是促进经济发展之法。"发展中心主义"的经济法哲学无疑在基础意义上与风险社会因果性关联。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应对风险社会的根本出路,它要求经济法哲学从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遵循生态文明建构的"共生、共进、再生"原则,将自由与调节建立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共生"之上,追求公私利益在对立中"共进"、权利与权力在循环中"再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没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对于冀州来讲,必须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相似文献   

9.
民法与经济法之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中国的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法制建设也如此.当时,恰好苏联拉普捷夫的现代经济法学理论被引入中国,很多法学人士认为中国应当按苏联模式强化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提出“经济法”概念,提出国家需制定经济法典或经济法纲要;认为民法属于资产阶级的法律,建议取消民法或者将其贬为个人关系法.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对经济法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面对经济转型和经济创新中新情况与新问题的挑战,经济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有效回应.经济法具有“刚”与“柔”两个属性,通过对经济法相关理论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具体实例的验证可以发现,经济法的“刚柔并济”的差异性适用理论能够较好地回应经济转型与经济创新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经济法的“刚柔并济”的差异性适用长效机制需要从理论体系、立法层面、执法层面和司法层面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吕旭辉 《法制与社会》2014,(32):219-220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关于农村经济法的研究也较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方面遭遇诸多的阻碍因素。经济法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法律,熟悉经济法理论内涵及其指导作用,熟练运用经济法的制度与手段,对我国新农村持续有序建设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对经济法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实施进行深入的思考与阐述,以期持续、健康地推进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何跃春  严颂 《行政与法》2006,(11):61-64
运用法治手段来规范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以何种部门法来主导法治保障模式的甄别问题,即法治保障体系核心制度的识辨问题。审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出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背景特征,建设新农村战略是对经济法理念的生动诠释。经济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主导法治轨迹和核心法律制度,运用经济法的制度和手段,能有效地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昌庚 《北方法学》2014,8(5):81-89
中国经济法学困境不在于以我国所定义的经济法内容本身,而在于经济法研究的经济法学出现了问题。经济法学其实是最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部门法学,同时也是经济法学困境的原因所在。经济法学界研究路径转型对经济法学困境突破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和借鉴世界两大法系的务实禀赋,审视与检讨传统部门法划分理论,以一种非传统部门法划分理论审视经济法,包括但不限于以非传统部门法划分标准审视经济法的独立性、经济法划分的相对性、经济法回归到经济政策的法条解读或其他可能、经济法总论仅具有形式意义、经济法总论与分论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等,这将是中国经济法及其经济法学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生态危机频发的世纪,各种生态危机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应对生态危机,除了走法律、经济、行政等“硬道路”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人们内心的生态道德修养,走生态道德建设的“软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们应该为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通过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能力;最后,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为生态道德建设做好保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法学的基本结构》一文,提出了生态法、生态法学的概念,但该文在正确地将生态伦理的生态利益观和生态权利义务观作为“生态法学”的立论基础的同时,又错误地把生态法学立论的基本概念简单地推广到了“生态法学”的实证领域,并错误地将“生态法”的法律关系主体从人类扩大至一切生命体。因此,本文主张“生态法学”应当回归于传统法和环境法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基于大国际经济法而定位的主流国际经济法教科书体系存在着公私不分、条块分割和内容杂乱的弊端和问题。为此,有必要反思传统大国际经济法教育模式尤其是大国际经济法教科书体系,进而结合国际经济法的制度实践,融会国际经济法的学术理论,借鉴美国国际经济法教科书体系,确立国际经济的“公法”定位,适当分离国际商事交易法和国际经济规制法,打破传统国际经济法教科书模式,阐释跨国经济公法的“公法原理”,贯通国际经济法的“问题”流程,构建权威的“跨国经济公法”教科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以来,“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开始不断进入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18.
令小雄 《行政与法》2014,(10):44-52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从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了“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贯通起来,通古今之变.期望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经济法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段时间,由于民法没有出台,人们把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都视为经济法,因此,认为经济法既调整纵向经济关系又调整横向经济关系的大经济法观点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法学也就以“纵横统一论”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在“纵横统一论”的理论体系下,把公民和法人都视为经济法主体,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民法通则》制定的过程中,国家立法机关并没有采纳经济法学者的意见,而是把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全部划给民法调整,这就使“纵横统一论”为中心的经济法理论在立法上失去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把“法人”和“公民”的概念引入经济法学,就很难从主体上划清民法理论和经济法理论的界限,从而不利于经济法学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明燕 《法制与社会》2011,(13):233-234
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反思自身的行为方式,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区别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化,我们称之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求从理论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还要求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寻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制度,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文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来阐释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从而引发对当今生态文化的反思,通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文化内涵的重新把握,为我国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