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最近,我们为一患恶性淋巴肉瘤的大熊猫进行了一次术中输血,结果令人满意。供血者为另一健康大熊猫。受血者大熊猫锦锦,雌性,8岁,体重80kg,曾怀孕3次,产仔5只。因发现腹部包块并进行性增大,而决定剖腹探查。手术前血常规检查:白蛋白26.0g/L,白细胞23.2×10~9/L,中性粒细胞86%,淋巴细胞14%,血红蛋白94g/L。以人用常规方法配血无禁忌,术中共输入另一大熊猫全血160ml,输血历时30分钟,滴速为160滴/分。输血前受血大熊猫血压230/195mmHg、心率85次/分、  相似文献   

2.
我们继对大熊猫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研究(廉维等,1987)之后,用小黑熊作为大熊猫输血的前瞻性研究实验模型,进行了接受绵羊血的输血试验。 (一)试验动物 受血动物:小黑熊,2岁,雄,体重25kg。自捕进动物园3个月以来一直有全身震颤、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等表现,但未确诊。供血动物;绵羊2只。 (二)试验项目和结果 1.小黑熊及绵羊的红细胞抗原测定:将小黑熊红细胞、1号绵羊红细胞和2号绵羊红细胞经温盐水洗涤后配成5%悬液,与人类ABO系统、Rh系统、MN系统反应。结果小黑熊及绵羊红细胞均与ABO系统抗血清强凝集;当与Rh系统抗D血清反应时,小黑熊红细胞凝集而绵羊红细胞不凝集;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和其组成成分流动变形规律的学科。为研究大熊猫的病理生理,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观察了大熊猫血液粘度的变化规律。其结果有助于探索大熊猫的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一)材料与方法1.受检大熊猫: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的雄性大熊猫共4只,其中东东4岁,体重90kg,身长120cm;安安4岁,体重75kg,身长110cm;盼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对4只大熊猫的外周微循环的初步观察结果,结合微循环的特点探讨了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观察对象:健康大熊猫4只,其情况是:新新,雄性,5岁,112kg,身长150cm;安安,雄性,4岁,75kg,身长110cm;盼盼,雄性,5岁,体重100kg,身长160Cm;东东,雌性,5岁,体重90kg,身长120cm。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阴道菌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首次对9只大熊猫阴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阴道主要细菌为乳杆菌(Lac tobacillius)、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及表皮葡萄球菌(Stapholococcus epidermidis),其中优势菌为乳杆菌;并从其中4只大熊猫阴道分离出1株白地霉菌(Geotrichum candiolum).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大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感染普遍,据重庆市动物园调查,其感染强度为800~2000条,成都市动物园叶志勇等(1981)曾在一只大熊猫体内发现蛔虫竟达2304条,危害相当严重。熊猫蛔虫是McIntosh于1939年发现的,国内孔繁瑶等(1958)报告过熊猫蛔虫的形态特征,但有关该虫的生活史,尚未见报道。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熊猫蛔虫病,我们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原活性的球蛋白。测定大熊猫血清及某些体液中总补体活性(CH_(50))含量,对于研究大熊猫疾病的发生机理、体内补体代谢的动态变化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大熊猫补体活性测定的研究,至今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我们根据免疫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经过反复摸索建立了一种适宜于大熊猫CH_(50)测定的方法,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大熊猫阴道中具有产过氧化氢特征的阴道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触酶反应等对10只发情期大熊猫阴道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获得42株乳酸菌,经产过氧化氢半定量试验筛选出18株产H_2O_2的乳酸菌。将18株乳酸菌通过16S r DNA测序并进行NCBI Blast分析,鉴定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12株、泰国肠球菌(Enterococcus thailandicus)2株、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株、耐久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1株、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1株、巴氏链球菌(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1株。用Neighbor-Joining Tree方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这18株乳酸菌的16S r DNA以100%的相似性聚在同一个分支上。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熊猫阴道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流行情况 1986年6月某自然保护区的1只病危大熊猫送到成都动物园抢救,主要症状是拉血,治疗无效死亡。自此以后,每年春末夏初和初秋都流行拉血病,每批发病率占全园大熊猫总头数的30%~90%,至1986年5月已发病29头次,死亡8头。症状轻的一般能治愈,拉血严重的治愈率很低,幼龄熊猫死亡率100%。整个病程为3~4天至1周多不等。春季发过病的熊猫,秋季仍可发病。  相似文献   

10.
一站在离安安很远的地方看着这个男人,这个深爱着安安的男人。阿左的眼睛一直看着安安,未曾离开。安安很平和地躺在那里,依然美丽。装着安安的那个大盒子开始慢慢移动,火焰贪婪无比地等待侵蚀安安的躯体。然后,只留下灰烬。过了很久。阿左。我轻轻地唤他。我听到阿左的喉咙里发出一种撕心裂肺的悲鸣,很低沉,很绝望。那样挺拔的一个男人,无论什么事都不会慌张,如今却像一只受伤的野兽,不知所措。阿左,我们走吧。阿左转过头,看着我。阿左的眼睛很空洞,什么都看不到。我走过去,拉起阿左的手,朝外走去,就像小时候一样。我、安安、阿左是从小一起…  相似文献   

11.
笔者读了《兽医科技杂志》1984年第7期刊登的杨怀保的“读《新生骡驹溶血病输血方法的改进》一文后”(以下简称杨文),对其中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杨文认为同刊1983年登载的“新生骡驹溶血病输血方法改进”(以下简称原文)的作者在临床中治疗3例新生驹溶血病均获成功是“侥幸输了同型血或不凝集血型,不作配血凝集试验就进行输血,这种冒险的办法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兽医临床需要,我们初步探讨了大熊猫血型抗原的特点,并与常见家畜的血型特点作了比较。大熊猫血型抗原的表现 ①大熊猫红细胞与人类ABO系列抗血清反应为强凝集。②大熊猫红细胞与人类MN系统不反应。③大熊猫血清不凝集人类OM红细胞及绵羊红细胞(含M抗原),与人类ON红细胞及山羊红细胞(含N抗原)凝集。④大熊猫红细胞与人类Rh系统不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大熊猫免疫功能与疾病变化的关系,我们根据免疫学原理,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大熊猫细胞免疫测定方法。(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大熊猫8例,均系成都市动物园喂养。其中体检正常6例,病危抢救2例(肠梗阻、肿瘤各1例),体重50~65kg;最大8岁,最小3岁。2.试剂:1640培养液(日本产),小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谷氨酰胺,植物血凝素(PHA),淋巴细胞分离液及绵羊红细胞等。3.测定指标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熊猫组织器官微量元素的研究近几年来已有报道。王能明等(1986)分析了正常和患疾病大熊猫的毛发和肝脏的微量元素;温玉田等(1987,1988)分析了野外203只大熊猫毛发中Cu、Fe、Zn、Mg、Ca、K和Mn的含量;刘德益等(1988)用催化极谱技术分析了野外大熊猫毛发中Pb、Cd、Co、Ni、Mo、Se、As、Mg、Cu、Zn的含量。但还没有见到关于大熊猫毛发中微量元素分布与体内代谢水平关系的研究。目前,在一此实验动物和人体的研究已征实,Cu、Zn、Mn、Cr、V、Se、Pb等元素是较好的指标元素,它们在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作者1986年3月制作北川县大熊猫骨骼标本的情况。 (一)大熊猫骨骼的来源 为1985年5月28日,北川县林业局解剖的本县青片乡的一只自然死亡的大熊猫的骨骼(体长133厘米)。在当时解剖时未曾想到制作骨骼标本,解剖后就把尸体埋掉了。今年2月22日才从土里掏出,由于埋的时间长,椎间盘和肋软骨已全部沤烂,全身骨骼已散架。  相似文献   

16.
犬瘟热病是危害犬科动物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大熊猫科、浣熊科等动物亦易感染。1982年春某动物园大熊猫发生了犬温热,相继熊猫馆的4只熊猫全发病,先后在一个月内死亡。后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和南京农学院等单位作病原检查诊断为熊猫犬瘟热病。现将临床症状与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一)发病情况 熊猫展出后,于当年2月初原有癫(疒间)病史的大熊猫首先出现似癫(疒间)症状,相继大小熊猫全发病,症状基本相同,病程5~7天死亡。 (二)临床病状 病初患兽异常兴奋,乱冲乱撞,有时可发出尖叫声,四肢僵硬,步态跄踉,运动失  相似文献   

17.
从1957年到1982年的25年间,大熊猫作为国家的政治礼品,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也有一次例外,奥地利动物商海尼·德默于1958年曾以3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以及河马、斑马等,与北京动物园换得1只雌性大熊猫,就是后来生活在伦敦动物园的姬姬。从这以后,中国政府明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内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为大熊猫的生殖道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对10只发情大熊猫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并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对分离真菌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等;对分离到的5株酵母菌选用5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大熊猫阴道分泌物中共分离到30种真菌,包含25种霉菌和5种酵母菌(链状假丝酵母菌、担子菌类酵母菌、季也蒙毕赤氏酵母菌、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皮状丝孢酵母菌)。5种酵母菌均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皮状丝孢酵母菌对酮康唑、伊曲康唑中度敏感;汉氏德巴利氏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中度敏感;链状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中度敏感,对酮康唑、伊曲康唑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可培养真菌种类主要为霉菌(83.33%),酵母菌较少(16.67%);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是临床治疗由本研究中5种酵母菌引起的大熊猫阴道疾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人工饲养大熊猫用隆朋(Rompun)+氯胺酮麻醉意外呼吸停止3小时半,呼吸衰竭、昏迷、休克25小的抢救成功1例。 (一)病例报告 大熊猫苏苏,雌,6岁,体重85kg。1987年3月28日15时30分用隆朋20mg+氯胺酮200mg肌注麻醉,约1分钟动物突然倒地,呼吸停止。即行人工呼吸,给氧,输液,静脉推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和稳定性。对采自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3只亚成体大熊猫的粪便细菌总DNA进行了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对ERIC-PCR指纹图谱中主带DNA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季节不同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的相似性较高,而不同季节同一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的相似性较低;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可能受季节影响;大肠杆菌和柠檬酸杆菌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的优势细菌。表明,亚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